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其中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更为常见。民间常有“针灸能根.治面瘫”的说法,这种观点需要结合疾病特点和治疗机制客观看待。重庆黄泥磅医院高新文主任指出,针灸是治疗面瘫的重要手段,但“根.治”的效果需根据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一、针灸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面部及相关穴位,可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肌肉张力的作用,尤其对周围性面瘫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在面瘫急性期,针灸可减轻神经水肿,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为神经修复创造条件;
恢复期通过针对性穴位刺激,能促进受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帮助面部肌肉重新建立运动功能,改善口角歪斜、闭眼无力等症状。
临床中,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急性期结合针灸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提高恢复效果,部分轻症患者甚至能完全恢复正常。
二、“根.治”说法的局限性
认为针灸能“根.治”所有面瘫的说法并不严谨,主要原因在于:
病因差异:中枢性面瘫由脑部病变引起,针灸无法解决脑部的原发病灶,需优先针对病因治疗,针灸仅能作为辅助手段改善面部症状;
神经损伤程度:若面神经受损严重,单纯针灸难以实现神经功能的完全修复,可能遗留面部肌肉无力、联动等后遗症;
治疗时机:面瘫超过3个月未得到有效干预,神经功能恢复难度明显增加,此时即使坚持针灸,也可能无法达到“根.治”效果。
重庆黄泥磅医院高新文主任强调,面瘫的恢复是一个综合过程,针灸需与药物治疗、面部功能锻炼等结合,才能提升疗效。
三、科学看待针灸治疗
针灸对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有明确疗效,但需避免盲目依赖:
急性期需先明确诊断,排除中枢性病变后再进行针灸,避免延误重症疾病的治疗;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针灸,避免不规范操作加重神经损伤;
若治疗1-2个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调整方案,必要时结合手术、肉毒素注射等手段。
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但“根.治”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不能绝对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综合治疗,同时保持耐心,才能更好地促进面部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