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天气里,冷饮、风扇、空调等降暑利器不可或缺,与此同时,一个常见又危险、严重影响颜值的隐形杀手——周围性面瘫也悄悄来访。
什么是面瘫?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吊线风,属于中医的“口僻”范畴,西医称为面神经炎。临床发病率高,严重损伤者易留下面部后遗症,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造成患者巨大心理痛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部肌肉瘫痪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单侧的口角歪斜、讲话漏风、口角流涎、鼻唇沟变浅等等。临床上根据面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把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从两种面瘫的症状上来区别,可以归纳如下:
归根结底,这与两种面瘫的病灶位置有关,从两者的名字不难看出,中枢性面瘫的病灶位置较高,在于面神经核以上;而周围性面瘫的病灶位置较低,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
简单来说,面瘫的发生就是因为大脑发出的指令在传输的过程中被阻断了,中枢性面瘫发生阻断的位置比较高,在面神经核以上,就出现了病灶对侧的下部表情肌瘫痪,而周围性面瘫的阻断位置较低,在面神经核以下,就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全部瘫痪。
医生通过问诊及检查结果,排除中枢性面瘫后,根据病程进展,进行周围性面瘫分期:
(1)急性期:发病1-7天以内。症状高峰期,内科治疗为主,重要的治疗窗口期。
(2)静止期:发病8-21天。症状明显,开始加强针灸、敷贴等传统中医疗法,配合内科治疗。重要的治疗窗口期。
(3)恢复期:发病22天-6个月。治疗程度不同,症状轻重不同。加强综合疗法,尽量挽救面部功能、改善症状。
(4)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症状轻重不一,治疗以改善功能、减少后遗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