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指面部肌肉失去控制,导致面部表情障碍的病症。根据病因不同,面瘫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者在病理机制、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也叫外周性面瘫,是指面神经(第七脑神经)在离开脑干后受到损伤或压迫所导致的面瘫。常见的原因包括面神经炎(如贝尔麻痹)、外伤、肿瘤、病毒感染等。
1.症状表现
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特征是面部一侧的肌肉完全或部分瘫痪。患者面部表情会出现明显的偏斜,一侧嘴角下垂,眼睑无法闭合,额头皱纹消失,且无法微笑或皱眉。面部的所有肌肉受损,因此,患者的面部表现不对称,且症状通常局限于一侧面部。
二、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大脑皮层或脑干的面部运动控制区发生病变所导致的面瘫。常见的原因包括脑卒中(中风)、脑肿瘤、颅脑外伤等。
1.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与周围性面瘫不同,通常表现为面部一侧的下半部分瘫痪,而上半部分(尤其是额头的皱纹)能够正常运动。这是因为面神经的上半部分主要由大脑两侧皮层支配,而下半部分则只由大脑对侧皮层支配。因此,若大脑对侧皮层受损,下半部分面部的肌肉会瘫痪,而上半部分仍能保留一定的活动能力。
三、两者的区别
1.症状分布
周围性面瘫:面部全侧肌肉瘫痪,表情完全失调。
中枢性面瘫:通常只影响面部下半部分,额头皱纹不受影响,眼睑和嘴角等下部肌肉瘫痪。
2.病因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的病因包括贝尔麻痹、面神经炎等。
中枢性面瘫:由脑部病变引起,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卒中、脑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