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类风湿患者的康复训练,需遵循哪些原则【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

成都附大强直类风湿骨科医院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常伴随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甚至畸形。康复训练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能帮助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生活能力,但需遵循科学原则,避免不当训练加重损伤。以下从病情适配、关节保护、循序渐进三个核心维度,解析类风湿患者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与病情活动度“同步”,避免盲目训练

类风湿患者的康复训练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病情活动度动态调整,与炎症状态“精准匹配”。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时,关节明显红肿、疼痛剧烈,此时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减负”。应暂停主动运动,可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轻柔的被动活动,比如由家人或自己用健康手辅助受累关节做缓慢的屈伸动作,目的是维持基本的关节活动度,防止长时间不动导致关节粘连。此阶段若强行进行负重或力量训练,会加剧关节滑膜炎症,加速软骨和骨质破坏。当病情进入缓解期或稳定期,疼痛和肿胀减轻,可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范围。此时的训练重点是“功能重建”,比如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手指的抓握能力、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支撑力,减轻关节承重负担。但需注意,即使在缓解期,若训练后出现关节持续疼痛超过1小时或肿胀加重,提示训练强度过大,需及时调整。

二、以“关节保护”为核心,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和骨质本就脆弱,避免任何可能加重关节负担的动作。训练时需优先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方式,比如水中运动(温水泳池中进行的活动)能借助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重,同时水的阻力又能起到适度锻炼肌肉的作用;而长跑、跳跃、负重深蹲等高强度负重运动,易导致关节承受过度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关节损伤,应尽量避免。日常训练动作的细节也需注重关节保护。比如进行手部训练时,避免用力握拳或反复抓取重物,可选择握弹力球等低负荷方式;进行膝关节训练时,屈膝角度不宜超过90度,避免深蹲或跪地动作。此外,训练时需保持正确姿势,如站立时挺胸收腹、坐位时腰部挺直,防止因姿势不当导致关节受力不均,加重局部磨损。

三、循序渐进且长期坚持,拒绝“突击式”训练

类风湿患者的关节和肌肉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康复训练需遵循“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切忌追求“速成”。刚开始训练时,可从单次5-10分钟的轻度活动开始,如缓慢的关节屈伸、简单的肢体摆动,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每次训练后若有轻微疲劳感属正常现象,但需保证休息后能完全恢复,若出现持续疲劳或不适,提示训练过量。康复训练的效果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显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达到预期。可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散步代替乘车、用手搓洗衣物代替机洗(病情允许情况下),让训练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训练方案需定期评估调整,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引入新的训练动作,避免长期重复同一动作导致肌肉力量失衡。

类风湿患者的康复训练没有“标准答案”,但核心原则始终是“适配病情、保护关节、循序渐进”。通过科学的训练,既能大限度保留关节功能,又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疾病“和平共处”,在有限的关节功能下,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特别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急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技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擅长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家族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疑难性病症。

擅长:采用微创介导、溶解、氧化关节腔炎症等有害物质,使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有所改善,晨僵、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改善。擅长采用先进仪器促修复受损骨质,使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障碍消失。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