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常发生在不同的病种、各科疾病的治疗中,虽说是小病,但也有很多病人历尽曲折。
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人体内静脉血管按分布部位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内的为浅静脉,又称皮下静脉,走行于深筋膜深面或体腔内的静脉为深静脉。一些原因引起沿浅静脉走行的位置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见原因
静脉内高渗性溶液刺激静脉内膜引起损伤,并发血栓形成;静脉内留置插管引起静脉壁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对于常见的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原因是静脉血液淤滞,血脂高,血液黏稠度高,血液的流动减慢,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
中医将血栓性浅静脉炎归类于血痹、脉痹、肿胀、血淤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表现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称为“血淤”。
预防复发的方法
血栓性浅静脉炎在冬季和初春寒冷季节容易发生,需要特别预防。老年人易发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下肢氧供和血供减少,皮肤营养供应相应减少,皮肤变薄,当天气寒冷,特别在北方,天气寒冷血管收缩,皮肤受损后不易愈合,进而容易发生浅静脉炎;另外,初春季节不要急于减少衣服,如果保暖不良,特别是下肢血流缓慢,加上老年人不经常锻炼活动,下肢静脉血液淤滞,皮肤破损,静脉血管损伤后,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因此预防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应引起关注,并注意锻炼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供血和营养状态,预防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形成。
饮食和其他方面,可多吃素食、青菜、水果,避免或少吃油腻食物,防治血液高黏滞状态。维生素E是出色的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正常功能,使毛细血管壁更稳固,这样原本淤滞的血液循环可以恢复顺畅。葵花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E,同时葵花子的热量也较高,有助于抵挡寒冷的气候。女性当减少口服避孕药的服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等可引起血液高黏、高凝状态。同时严格戒烟。
本病通常不需住院治疗,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3天。在医生指导下作局部热敷理疗,或洗热水澡以减轻不适。按医嘱应用抗炎药物及镇痛剂。避免使用留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