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益行活动回顾:聚焦吸入剂规范使用,提升患者用药认知
(一)活动初衷与核心内容
在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容小觑,已位居疾病发病率的第三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像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这些疾病不仅让患者长期忍受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折磨,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吸入剂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临床发现,很多患者在使用吸入剂时存在误区,比如用药剂量不准确、操作方法不当等,这些问题使得药物无法发挥疗效,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为了帮助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剂,提高治疗依从性,3月8日,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精心策划并举办了“易呼益吸传递爱心”公益活动。此次活动医院特别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知名专家,与本院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一起,围绕吸入剂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科普。
(二)多维度讲解与实操指导
活动期间,专家们首先对吸入剂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吸入剂主要分为雾化吸入剂和干粉吸入剂,它们的作用原理和适用症状各有不同。雾化吸入剂是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患者在呼吸过程中,这些微小颗粒能够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迅速发挥作用,常用于病情较急或儿童、老年人等不易配合深呼吸动作的患者。干粉吸入剂则是利用患者吸气时产生的气流,将药物粉末带入呼吸道,这种剂型的药物稳定性较好,便于携带和保存,更适合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专家强调,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吸入剂至关重要,这就是“精准用药”的理念。
除了理论知识,操作规范也是关键。医护人员现场进行了标准示范,详细展示了使用吸入剂的四步流程:首步是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分泌物,避免影响药物吸收;第二步是正确取药,根据不同剂型的吸入剂,按照相应的操作方法取出适量药物;第三步是深吸停顿,患者将吸入器的吸嘴放入口中,紧闭双唇,缓慢而深地吸气,使药物充分进入肺部,然后屏住呼吸数秒,确保药物在肺部充分沉积;器具清洁,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和干燥吸入器具,防止细菌滋生和药物残留影响下次使用效果。
在演示过程中,医护人员特别指出了不同剂型吸入剂在操作上的要点。比如,使用干粉吸入剂时,患者需要快速有力地吸气,以确保足够的气流将药物粉末带入肺部;而使用雾化吸入剂时,则要注意配合呼吸节奏,均匀地吸入药物。为了让患者更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巧,医护人员还邀请患者上台进行实操练习,并在一旁耐心指导,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
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细节管理守护呼吸健康
在活动的科普环节,专家们还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涵盖用药规范、环境管理、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健康指导。
(一)用药规范与器具维护
吸入剂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很多患者在使用时存在误区。专家强调,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吸入剂类型,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确认药品的有效期及储存条件,例如干粉剂要特别注意防潮,一旦受潮,药物的疗效会大打折扣。每次用药结束后,需立即用清水清洁吸入装置,定期使用酒精棉片擦拭咬嘴;若是雾化器,更要对储液罐进行严格消毒,防止药物残留和细菌滋生,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倘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吸入困难、口感异常等情况,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环境管理与诱因规避
环境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不容小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关键,建议每日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这样能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和过敏原的浓度。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配备空气净化器,它能高效过滤及各种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为患者营造一个清新的室内环境。在冬季,要将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这个温度和湿度范围能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要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患者外出时应佩戴N95/KN95口罩,这种口罩对微小颗粒和病原体有很好的过滤效果。另外,要尽量远离二手烟、厨房油烟及工业粉尘环境,这些刺激性物质会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对于过敏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规避这些过敏原。
(三)饮食调理与免疫支持
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患者应遵循“三高一低”的饮食原则,即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低辛辣油腻。高蛋白质食物如鸡蛋、瘦肉、鱼类等,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来源;富含维生素的深色蔬菜和柑橘类水果,能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力;高膳食纤维的燕麦、豆类等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对于哮喘患者而言,记录食物日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通过记录可以及时发现并规避已知的过敏食材,如海鲜、坚果等,避免因食物过敏引发哮喘发作。此外,建议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充足的水分可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使痰液更容易咳出,减轻呼吸道不适症状。
(四)心理调节与症状监测
心理状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长期患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病情。因此,患者要学会积极调整心态,建立疾病管理日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通过记录每日的症状,如咳嗽频率、痰液性状、呼吸频率等,以及用药后的反应,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可以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以缩唇呼吸法为例,吸气4秒,呼气6秒,这种呼吸方式能有效锻炼呼吸肌,提高呼吸效率,还能让患者在练习过程中放松身心。研究表明,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使哮喘发作频次降低30%。一旦出现持续喘息、夜间憋醒等症状,患者应立即采取半坐位并吸氧,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三、系统性防范方案:构建呼吸健康防护体系
(一)基础预防:全周期免疫强化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防线,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强化免疫系统至关重要。每年秋季是接种流感疫苗的黄金时期,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慢阻肺患者,建议同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这两种疫苗能有效降低流感和肺炎的发病风险,为呼吸系统健康提供双重保障。对于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服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规律运动也是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方式。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患者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保持适当的速度行走,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太极拳则是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它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有助于调节身心,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在运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口鼻保暖,佩戴口罩或围巾,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同时,要避免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时段,如晨起过早时进行户外锻炼,以免吸入过多的有害颗粒和污染物,加重呼吸道负担。
(二)季节应对:针对性防护策略
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和过敏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要根据季节变化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春夏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颗粒,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对于花粉过敏患者,在外出前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可以有效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降低过敏的发生几率。同时,尽量避免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如早晨和傍晚外出,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机会。
秋季气候干燥,鼻腔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引发炎症。此时,患者可以配合使用生理盐水洗鼻,每日1-2次,这种方法能够清洁鼻腔内的灰尘、细菌和过敏原,保持鼻腔黏膜的湿润,预防鼻黏膜损伤,从而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冬季气温较低,寒潮来袭时,寒冷的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患者在外出前要提前做好防寒措施,佩戴围巾遮盖口鼻,围巾可以阻挡冷空气,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减少呼吸道受到的刺激。在室内,由于空气干燥,使用加湿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将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黏膜干燥出血,为呼吸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定期随访与肺功能监测
定期随访和肺功能监测是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病情稳定期,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其中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和PEF峰值流速是评估肺功能的重要指标。FEV1/FVC能反映气道阻塞的程度,对于慢阻肺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PEF峰值流速则可以监测患者呼气时的较大流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呼吸功能状态。
对于慢阻肺病患者,除了肺功能检查,还需同步监测血氧饱和度。建议家庭配备指氧仪,这是一种便捷的监测设备,患者可以随时测量自己的血氧饱和度。当SpO2(血氧饱和度)<95%时,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缺氧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吸氧、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等。
在随访过程中,患者要携带详细的用药记录及症状日志,用药记录应包括药物名称、使用剂量、使用频率等信息,症状日志则要记录每日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情况。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患者的症状控制不佳,医生可能会考虑升级吸入剂剂量,或者联合使用其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应急处理:建立标准化流程
为了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发作,患者需要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应急处理流程。当急性发作时,首先要立即脱离诱因环境,比如如果是花粉过敏引发的哮喘发作,应尽快离开花粉较多的场所;若是因为接触了刺激性气体导致发作,要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然后,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膈肌下降,增加胸腔容积,有利于呼吸。
接下来,按需吸入急救药物,沙丁胺醇气雾剂是常用的急救药物之一,使用时每次2喷,间隔20分钟可重复使用,使用3次。它能够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喘息症状。若10分钟内症状无缓解,或出现紫绀(嘴唇、指甲等部位呈现青紫色)、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说明病情危急,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既往病史,如患有哮喘、慢阻肺等疾病,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等信息,以便医护人员在转运途中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公益科普活动,推动呼吸健康知识下沉,助力患者建立“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健康模式,以科学手段守护呼吸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