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以持续性神经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常在皮肤表面病灶消退之后长时间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减弱的状态下更易发生。成都军建医院张家富主任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神经痛研究的专家,在该类疾病的健康管理与知识传播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广受好评。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通常发生在皮肤疹痂脱落之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张家富主任指出,许多患者在皮肤恢复后仍感到疼痛,常表现为灼烧感、针刺感、刀割样疼痛或触碰即痛的感觉,这种疼痛往往没有明显外伤,但却持续不减,是典型的神经性疼痛表现。它常常出现在胸背部、腹部、面部等曾经发作过带状疱疹的区域,疼痛范围可能比较局限,却足以干扰日常生活和情绪状态。
在张主任看来,该疾病之所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是因为其疼痛具有“慢性化”的趋势。一旦形成,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成为典型的顽固性神经性痛症。许多患者在疼痛中无法正常休息,睡眠受扰,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他指出,这种长期的慢性痛感不仅是对身体的消耗,更是心理耐力的挑战。
张家富主任在健康教育中常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该病的成因。他形象地说明:即使皮肤伤口愈合,但神经纤维仍可能处于“受伤后遗”的状态,如同电线外皮破损后信号传导变得紊乱,产生了异常的“疼痛信号”。患者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感到刺痛、麻木,甚至在轻微接触或温度变化下引发明显痛感。
在与患者沟通中,张主任尤其关注疼痛的描述与感知,他会详细询问疼痛的位置、性质、出现时间、影响程度,并结合神经分布图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症状分布。他认为,对疼痛的准确理解和表达,是管理这类神经性疾病的重要基础。
此外,他还经常向公众普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高发群体特征。他指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者、免疫功能较低者是主要易感人群。在疲劳、精神压力大或身体状态不佳时更容易诱发相关症状。他呼吁中老年人群应加强对身体信号的关注,尤其在曾经患有带状疱疹后要警惕后遗疼痛的出现。
在门诊实践中,他也遇到许多因未正确认识疼痛性质而长期承受困扰的患者。
在当今社会对慢性疼痛关注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张家富主任的努力正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自知的公众神经健康环境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