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面神经麻痹的统称,涵盖多种病因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外伤性面瘫是面瘫的一种特殊类型,特指由外伤直接引发的面神经损伤。两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面瘫
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自身免疫反应、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肿瘤压迫、遗传因素及特发性原因等。
发病机制:面神经在颅内段或颅外段受到压迫、炎症、缺血或脱髓鞘等损伤,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引发面部肌肉瘫痪。
2、外伤性面瘫
病因明确:由外伤直接导致,如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切割伤、手术损伤(如中耳炎手术、腮腺手术)等。
发病机制:外伤直接破坏面神经的连续性或压迫神经,导致神经功能丧失。例如,颅底骨折可能撕裂面神经,或骨折碎片压迫神经;手术操作可能误伤神经。
二、临床表现
1、面瘫
典型表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耳后疼痛、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分泌异常等,具体取决于面神经受损部位。
2、外伤性面瘫
典型表现:与面瘫相似,但常伴有外伤史,如颅脑外伤、面部手术史等。
特殊表现:若面神经完全断裂,可能表现为完全性面瘫;若部分损伤,可能表现为不完全性面瘫。此外,外伤性面瘫可能伴有其他颅脑损伤症状,如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
三、诊断与鉴别
1、面瘫
诊断依据:根据典型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检查(如肌电图、神经兴奋性试验)及影像学检查(如MRI)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需与中枢性面瘫(如脑卒中、脑肿瘤引起)、外伤性面瘫等鉴别。
2、外伤性面瘫
诊断依据:明确的外伤史、典型面瘫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显示颅骨骨折或神经损伤。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鉴别,尤其是特发性面瘫(贝尔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