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炎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特征性关节软骨和骨损伤的关节表现外,它还经常伴有许多关节外表现。例如,发烧、皮下结节、血管炎等,贫血是关节外常见的表现之一。
那么类风湿引起的贫血有哪些类型呢?下面成都类风湿专科医院蒙兴文医生带大家了解一下:
1.慢性病贫血。
类风湿性贫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病贫血,占60%~80%。慢性病贫血通常与类风湿性活动呈正相关,关节病变越严重,贫血越明显。随着贫血程度的改善,关节症状也得到了改善,其病理机制复杂,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铁障碍,降低铁利用率;
红细胞寿命缩短,正常人为114~120天,类风湿性关节炎为80~90天;
骨髓对贫血反应不足,造血没有相应增加。
2.缺铁性贫血。
发病率仅次于慢性病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常与铁摄入不足、消化道吸收障碍、消化道慢性失血有关。
原因是:巨噬细胞摄入量增加,释放量减少;肠粘膜吸收减少;铁在肝、脾等器官积聚。
3.治疗相关性贫血。
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贫血。
1)非甾体抗炎药可引起胃肠粘膜溃疡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贫血;
2)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几乎都有贫血;
3)改善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或肾功能下降,引起贫血。
4.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类风湿性血液疾病的概率高于正常人,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这可能是因为类风湿病是由细胞免疫紊乱引起的,免疫细胞和血液细胞是由同一单能分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