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神经内科医院

(成都治疗神经内科医院)

成都神经内科医院

三级医院

医保定点

小儿脑瘫康复后该怎么抱 小儿脑瘫的症状体征是什么

成都神经内科医院

小儿脑瘫康复后该怎么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脑瘫患儿的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脑瘫是一组中枢运动和中枢发育不良的持续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常伴有肌肉挛缩和脊柱畸形。脑瘫患儿不能单独坐着或行走,大部分时间由父母监护。为了保护和提高脑瘫儿童的健康,应缓解紧张,良好的抱姿对于抑制脑瘫儿童的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纠正姿势异常,还能加强对头部、躯干等部位的控制,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应采取不同的体位。那么脑瘫儿童正确的抱姿是什么呢?

小儿脑瘫康复后应该怎么抱?您应该学会3种正确抱姿!

1、痉挛型抱姿

一只手拖着孩子的臀部,另一只手扶着肩膀和背部。将孩子的头竖直,让父母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视觉交流或将孩子的头放在父母的肩膀上,并侧身抱着。

2、不随意运动型抱姿

儿童不由自主的运动增加,头部控制能力较差。在抱孩子时,要注意促进孩子头部的稳定。抱孩子之前,双手放在孩子身体中间,让孩子双腿并拢,臀部弯曲,尽量靠近自己胸部。做这个姿势后,把孩子抱在胸前或身体的一侧。然后将一个中等大小,易于握手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中,然后把孩子抱起来。

3、软瘫的抱姿

当脑瘫儿童的身体像“软面条”一样虚弱时,患儿头部和颈部就没有自控能力。抱孩子时,让孩子脸朝前,背靠在父母胸前。父母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臀部,然后另一个手绕着孩子的胸部,使孩子的头部和躯干尽可能的挺直,防止孩子以后出现后凸或脊柱侧凸,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另外,可以训练孩子平衡能力和正确的直立姿势。

总结:每位家长在抱着孩子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孩子肢体和情绪的变化,这可以促进孩子的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姿势异常的发生,父母是孩子好的治疗师。在康复护理当中,治疗师对儿童的训练时间是有限的,孩子是否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多的取决于父母的陪伴,照顾患儿的生活,不分昼夜。父母参与儿童的康复护理,可以使儿童感到、自信、感兴趣,帮助孩子早日重返社会。

小儿脑瘫的症状体征是什么

1、一般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1)早期表现:①精神症状:过度激惹,经常持续哭闹,很难入睡。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反应剧烈,全身抖动,哭叫似惊吓状。②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及吞咽不协调,体重增长缓慢。③护理困难: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入袖内,换尿布时难以将大腿分开,洗澡时脚刚触及浴盆边缘或水面时,婴儿背部立即僵硬呈弓形,并伴有哭闹。(2)运动功能障碍:均表现为:①运动发育落后:包括粗大运动或精细运动迟缓,主动运动减少。②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亢进、肌强直、肌张力低下及肌张力不协调。③姿势异常:静止时姿势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四肢强直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活动时姿势异常如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④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以及Vojta姿势反射样式异常,Vojta姿势反射包括牵拉反射、抬躯反射、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2、分型依据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范围和性质,分型如下:(1)痉挛型(spasticity):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与其他型的症状混合出现,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瘫痪,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姿势异常、深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2岁以后锥体束征仍阳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屈曲。卧位时下肢膝关节、髋关节呈屈曲姿势;俯卧位时抬头困难;坐位开始时,头向后仰,以后能坐时,两腿伸直困难,脊柱后凸,跪时下肢呈“W”形;站立时髋、膝略屈,足尖着地;行走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根据受累的部位又分为7种:①痉挛性偏瘫(hemiplegia):指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上肢受累程度多较下肢重。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行走延迟,偏瘫步态,患肢足尖着地。约1/3患儿在1~2岁时出现惊厥。约25%的患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②痉挛性双瘫(diplegia):指四肢受累,但双下肢受累较重,上肢及躯干较轻。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如以影响两下肢为主则智力发育多正常,很少合并惊厥发作。③痉挛性四肢瘫(quadriplegia):指四肢及躯干均受累,上下肢严重程度类似,是脑瘫中严重的类型,常合并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异常和惊厥发作。④痉挛性截瘫(paraplegia):双下肢受累明显,躯干及双上肢正常。⑤双重性偏瘫(doublehemiplegia):四肢受累,但上肢受累较下肢重或者左右两侧瘫痪程度不一致。⑥三肢瘫(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多为上肢加双下肢瘫痪。⑦单瘫(monoplegia):单个肢体受累。单瘫表现轻微,易误诊,若发生在非利手,就更易误诊。(2)手足徐动型(athetosis):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这些动作在睡眠时消失。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养困难,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手足徐动逐渐明显,因口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通常无锥体束征,手足徐动型脑瘫智力障碍不严重,惊厥亦不多见。随着围生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此型现已少见。(3)强直型(rigidity):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4)共济失调型(ataxia):可单独或与其他型同时出现。主要病变在小脑。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快变转化的动作差,指鼻试验易错误,肌张力低下。此型不多见。(5)震颤型(tremor):此型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6)肌张力低下型(atonia):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常易与肌肉病所致的肌弛缓相混,但肌张力低下型可引出腱反射。多数病例在婴幼儿期后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7)混合型(mixed):同一患儿可表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常同时受累。还有少数病儿无法分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脑血管病、癫痫、脑炎、神经症、帕金森病、肌病头面痛、抑郁性情感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擅长:癫痫、帕金森、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瘫、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部后遗症、运动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尤其对儿童癫痫、原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疑难性癫痫、顽固性癫痫,癫痫大发作、癫痫小发作、青少年癫痫、成人癫痫、遗传性癫痫、难治性性癫痫、额叶癫痫、枕叶癫痫、颞叶癫痫等各种疑难杂症类癫痫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如: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各种脑血管疾病、头晕头痛等)。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