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脑瘫家长心态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脑瘫发病率约在0.18%到0.59%之间,而调查发现脑瘫儿童的父母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严重心理问题者已达到37%,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因为,我们在长期临床治疗中发现,在脑瘫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其父母的心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脑瘫虽然难治但并非不可治,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康复与治疗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很多家长在患儿求医过程中因这种或那样的原因失去信心放弃治疗或胡乱治疗,这是令人惋惜的。我们曾经碰到过不少类似这样的例子:当获知自己的孩子是脑瘫患儿之后,很多家长不能或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不仅使患儿因错过佳时期治疗而造成更不幸的后果,还在无形中将自己的这种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影响了他们的康复治疗。因此,脑瘫患儿的家长必须改变认知、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帮助自己的孩子尽早接受正确的治疗。
在我们临床治疗中发现,经过长期科学规范的康复与治疗,重新回归社会的脑瘫患儿并不在少数,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有家长的决心越高,孩子的康复程度就会越好。脑瘫的康复不能光靠短期住院治疗,许多治疗需要家长医生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如果能在一岁之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那么往往还能得到更好的恢复。因为人类的脑组织在一岁之内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仍处于迅速生长期,处在此年龄段的脑瘫患儿的脑损伤还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可塑性较大,代偿恢复能力较强,在这一时期进行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来说,脑瘫的疗应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早期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如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尽可能在早期解除过高的肌张力,手术解除痉挛,并进行必要的畸形矫治。解除痉挛的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和周围神经的选择性切断术应先于其他手术进行,矫形手术在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之后依据康复情况分期进行。同时,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不可随意中断,这对脑瘫患儿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脑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实现他们回归社会的目的。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会有哪些
发育中的脑受到损伤后,必然出现相应的症状,这也是发现脑瘫的重要线索。大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发现了早期症状而来就诊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的文章,欢迎阅读,谢谢!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发育中的脑受到损伤后,必然出现相应的症状,这也是发现脑瘫的重要线索。大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发现了早期症状而来就诊的。常见的早期症状有:
一、新生儿期:
1、身体过硬或过软,自发运动减少。
2、哺乳困难:不能吸吮或哺乳无力。
3、痉挛发作。
4、易惊吓。
5、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二、1—3个月:
1、俯卧位不能抬头,抱起时头不能竖直。
2、手握拳拇指内收。
3、斜视,眼球不能追视。
4、持续哭闹。
三、4—5个月:
1、不能伸手抓物或左、右有差别。
2、不会翻身或只向一侧翻。
3、紧张时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伸展或头后背、角弓反张。
4、抓物时上肢硬直或后伸,两手不能到中线接触。
四、6个月以后:
1、手、口、眼不协调,不能把看到的东西抓到手,送到嘴。
2、扶站时双下肢不能支撑或尖足交叉。
3、七个月以后还不能坐。
早期症状与脑损伤程度有关。脑损伤轻,症状出现晚且症状轻;脑损伤重则出现早、症状重,而且多个症状常复合存在。有重要诊断价值。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
(1)有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早产儿,多胎,有新生儿呼吸困难,惊厥等。
(2)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存在程度不等运动发育迟缓。轻者大运动发育尚可,但有精细运动发育障碍者需要注意。
(3)姿势异常:姿势分静止时与活动时两种。静止时姿势异常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四肢强直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活动时姿势异常在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与痉挛型为常见,如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4)反射异常: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
(5)肌张力异常: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
(6)辅助检查:头部CT扫描、头部MRI检查、脑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等对于脑瘫的治疗是越早小孩恢复的越好,因为脑组织在一岁以内尚未发育成熟,还处在迅速生长阶段,而脑瘫造成的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