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较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可单发或多发。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切除,既考虑完整切除肿瘤,又兼顾眼睑的功能和外观形态。
良性肿瘤多起源于眼睑皮肤各种结构,如表皮、真皮、皮脂腺等。良性肿瘤可为实性或囊性,部分良性肿瘤有恶化可能,如出现肿物生长迅速及瘤体的破溃出血,应警惕恶变可能,及时活检是早确诊早治疗并提高预后的关键。
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因该肿瘤起源于皮肤及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常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临床表现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是眼睑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睑缘部。表现为皮肤隆起肿块,有蒂或宽基底,表面呈乳头状,可见到乳头内的血管,病变与邻近皮肤颜色相似。治疗该病为良性,恶性发展倾向极低,一般情况下可随访观察。如出现肿块增大,宜作手术切除。
2.眼睑皮脂腺囊肿:病因多因皮脂腺导管阻塞,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临床表现好发于眉部眼睑,多位于内眦部。囊肿常为球形,表面光滑,位于皮下,可与皮肤粘连,肿瘤的顶部有皮脂腺开口,可破溃,常形成蜡样栓。可长期无任何症状,有时可发展至很大,如受外力压迫可引起炎症性变化。少数囊肿可能钙化或恶性变。治疗眼睑皮脂腺囊肿有恶变可能,可考虑行手术摘除,囊肿较深者有时与骨膜粘连,因而手术剪除时,应小心谨慎勿伤及骨膜。
3.眼睑色素痣:病因是幼年或青年时出现的一种组织构成缺陷。眼睑色素痣起源于痣细胞、表皮黑色素细胞及真皮黑色素细胞。组织学上可将色素痣可分为交界痣、真皮内痣、混合痣、蓝痣和太田痣。临床表现多数色素痣一般出生时即有,少数发生在青春期。初期生长较快,以后生长较慢。交界痣多为扁平、色素斑疹、圆形或椭圆形,生长缓慢。真皮内痣为常见,表现为穹窿形、无蒂、疣状或息肉状。色素沉着范围可由肉色至浅棕色。混合痣有交界痣和真皮内痣的特点,如痣部分在上睑,部分在下睑,上下睑闭合时即合而为一,称分裂痣或Kissing痣。混合痣具有发展为黑色素瘤的可能。治疗色素痣一般不需要治疗,有恶变倾向或影响外观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时应完整切除肿瘤,如有残留易复发及恶变。
4.黄色瘤(xanthelasma)病因病理证实为脂质物质沉积于皮下。约1/3的患者血脂高于正常,其发生与遗传性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其它继发性高脂血症是否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表现常发生于上睑近眦部皮肤,常为双侧性,多发生于老年人,病变为黄色斑块,稍隆起。治疗本病无恶变倾向,当影响外观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冷冻或者激光切除治疗。黄色瘤复发率不高,即使复发瘤体生长也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