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反应性皮肤病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多毛症、皮肤萎缩和痤疮样皮疹,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皮肤瘙痒
皮质类固醇激素通过抑制免疫应答和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易受外界刺激而引发瘙痒。瘙痒通常出现在用激素药膏覆盖的区域,如腋下、腹股沟等。
2.红斑
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但在停药后可能会出现反跳现象,导致炎症加重,从而形成红斑。红斑可能出现在面部、背部等任何受到药物影响的部位。
3.多毛症
皮质类固醇可抑制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减少肾上腺皮质产生雄激素,若患者本身雄激素水平较高,在停药后会促使毛发生长。多毛症常发生在额头、上唇、胸部等部位。
4.皮肤萎缩
皮质类固醇能够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减慢表皮细胞更新速度,使角质层变薄,导致皮肤萎缩。皮肤萎缩通常发生在经常用药的部位,如面颊、胸部等。
5.痤疮样皮疹
皮质类固醇可以抑制免疫应答,降低机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使痤疮丙酸杆菌过度繁殖,引发痤疮样皮疹。痤疮样皮疹常见于面部、背部等处。
针对皮质类固醇反应性皮肤病,建议进行皮肤科专科检查,包括皮肤生物检测、超声波检查等。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外用或口服抗炎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患者需要避免长时间接触阳光,注意保湿,并遵循医嘱调整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