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患儿的护理
脑性瘫痪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讲解脑瘫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适当的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小儿脑瘫患儿的护理措施。
脑瘫患儿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房间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细心
2、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
3、营养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牛乳、豆浆、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
4、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
脑瘫患儿给患儿的家长带去了很大的烦恼,提醒家长脑瘫儿除了积极的进行治疗之外,还应该关注小儿脑瘫患儿的饮食与营养。
大部分小儿脑瘫患儿伴随咀嚼障碍和吞咽障碍,由于口腔闭合能力差,经常流口水,使食物消化的步受到严重的影响。只能食入流质、半流质食物,影响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
小儿脑瘫患儿的营养需求特点:
1、能量消耗多,所需热量高。大多脑瘫患儿易出汗,每日丢失钠、钾、钙、氯较多。少活动,日光浴时间不足,易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经常上呼吸道感染,维生素A缺乏者也较多。
2、少食多餐,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还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还应补充钙与维生素A和D,以防止骨质脱钙、疏松。
3、小儿脑瘫患儿的饮食特点应具备四大特点,“烂”、“细”、“鲜”、“软”。婴幼儿脑瘫的脑细胞发育离不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不能忽视小儿脑瘫患儿的饮食与营养,这样才能保证为小儿脑瘫患儿的恢复提供基本的保障。
运动发育落后不一定均是脑瘫
脑性瘫瘫(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但运动发育落后不只是脑性瘫痪,还可能是脊髓性肌萎缩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病。脊髓性肌萎缩(spinalmuscularatrophy,SMA)系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
首先由Werdnig(1891)和Hoffmann(1893)报道,故又称Werdnig-Hoffmann病。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4型:Ⅰ~Ⅲ型称为儿童型SMA,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群体发病率为1/6000~1/10000,是婴儿期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进行性、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从新生儿开始发病,表现为脊柱后突,肌张力下降,常伴发髋关节脱位,近端关节挛缩,斜颈,而远端关节表现出松弛,弹性过度增高。在一些病例中,远端关节过度松弛也可以不存在,同时这种关节挛缩是可以进行性发生、发展,终影响到以前表现为松弛的踝、腕及手指。病人大的运动能力变异很大,有些患者可以自由活动,而另一些从未能独立行走。这三种疾病均可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因此应根据生长发育史及家族史,腱反射、肌电图或肌肉活检予以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