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淋巴肉芽肿,又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第四性疾病、热带或气候横向疾病、弗莱(Fre1)疾病,与梅毒、淋病、软下垂一起称为四种性疾病。
这种疾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分为沙眼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两类。沙眼衣原体与性病淋巴肉芽肿有关。根据血清学反应的不同,沙眼衣原体可分为15种血清类型,其中A、B、四种类型的Ba和C会引起沙眼,D-K血清类型可导致非淋菌性尿道炎,而L1、三种血清类型的L2和L3会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早在1936年,日本学者宫川就发现了这些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衣原体,因此也有人特别称之为宫川小体。LGV广泛应用于各地,常见于热带地区,但目前发病率显著下降,在中国也很少见。2005年,我国性病监测系统报告389例,近年来LGV有明显上升趋势,但报告的病例未经血清学检测或培养证实。
LGV具有不耐热的内毒素、耐热和不耐热抗原,加热100℃后不会损坏热抗原。它是一种与鹦鹉热衣原体等共同的抗原。将LGV注射到小鼠或猴子的大脑中会引起动物脑膜炎,而接种鸟类的大脑不会被感染。
感染LGV后,血清中出现补体结合抗体。人是一个侵犯皮肤和淋巴结的自然宿主。与其他沙眼衣原体不同,LGV的血清型主要局限于粘膜,LGV病原体可侵犯巨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和体液免疫可以限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局部和全身感染的扩散。病原体即使在晚期也可以从感染组织中分离出来。
病原体抵抗力低,一般消毒剂可杀死。在体外存活2-3天,在50℃、30分钟或90℃-100℃,1分钟内灭活。70%的乙醇、2%的来苏、2%的氯胺、紫外线和干燥的室温都无法存活。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偶尔通过污染或实验意外传播。有初疮、局部淋巴结病、晚期象皮肿、直肠狭窄等并发症。由于化学的广泛发展,该病目前非常罕见。
LGV的发病率主要是性行为感染。LGV的发病率与20-30岁的性活动高峰年龄相同。这种疾病的接触感染率远低于淋病和梅毒。早期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而女性往往表现为晚期并发症。
这些导致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衣原体,在特殊的Giemsa染色中,可以看到紫色多面体结构在多核或单核细胞的细胞浆中,长约4~5ttm宽约0.125~0.175um有时分布在细胞浆外。这些衣原体在体外不耐干燥、不耐热,可以杀死紫外线和防腐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