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叮嘱:降血糖常见的6个误区,若不了解,很容易做错
血糖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但关于降血糖的传言却满天飞。有人坚信某种食物能“根.治”高血糖,有人把降糖药当减肥药吃,更有人完全拒绝药物治疗......这些误区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流传甚广的降糖误区,看看你中招了几个?
一、降糖食物真的能替代药物吗
1、苦瓜、秋葵等“降糖明星”
虽然这些食物确实含有某些活性成分,但靠日常饮食摄入的量远达不到治疗剂量。指望吃几根苦瓜就能停药,无异于拿健康开玩笑。
2、无糖食品的甜蜜陷阱
标榜“无糖”的食品往往用代糖替代蔗糖,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能更高。过量食用照样会导致血糖波动,购买时一定要看营养成分表。
二、运动降糖的三大雷区
1、空腹运动更降糖
空腹运动确实能快速消耗血糖,但极易引发低血糖,尤其对服用降糖药的人群非常危险。建议餐后1小时再运动,随身携带糖果应急。
2、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反而会刺激升糖激素分泌。应从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开始,每次30-40分钟为宜。
3、只做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能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建议每周2-3次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搭配效果更佳。
三、用药常见的错误认知
1、血糖正常就停药
擅自停药会导致血糖反弹,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判断。
2、迷信进口贵价药
不同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几块钱的二甲双胍至今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3、害怕胰岛素依赖
胰岛素不是“最后选择”,早期适时使用反而能保护胰岛功能。是否需要用胰岛素取决于病情而非病程。
四、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1、只测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同样重要,特别是空腹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时。建议定期做全天血糖谱监测。
2、凭感觉判断血糖
低血糖时的心慌手抖症状会逐渐减弱,老糖友更容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规律监测才是王道。
3、忽视血糖仪校准
试纸受潮、仪器未校准都会影响结果。要定期用校正液检测,不同品牌血糖仪数值没有可比性。
五、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
1、睡眠不足影响血糖
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对控糖至关重要。
2、压力大导致血糖波动
紧张焦虑时会分泌大量升糖激素。正念冥想、深呼吸等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
3、抽烟喝酒的隐藏危害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剧胰岛素抵抗,酒精则可能诱发低血糖。最好戒烟限酒。
六、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1、老年患者控糖不宜过严
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糖化血红蛋白7.5%-8%都是可接受范围。
2、孕妇血糖管理要更精细
妊娠期血糖波动大,需要更频繁监测。但口服降糖药多数禁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
3、儿童糖尿病别照搬成人方案
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营养需求特殊,控糖同时要保证充足热量,避免影响身高发育。
降血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多管齐下。与其盲目尝试各种偏方,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每件小事。记住一个原则:任何听起来太容易、太绝对的降糖方法,都值得打个问号。控糖路上没有捷径,但科学的方法能让这条路走得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