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屎”,究竟能不能掏?医生的回答让人意外
小时候总被大人警.告"别掏耳朵,会聋的",可看着掏耳勺又心痒难耐。那些黄褐色的耳垢到底是该清还是该留?耳鼻喉科医生给出了颠覆常识的答案。
一、耳垢其实是耳朵的"保镖"
1、天然防御系统
耳垢学名叫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腺体的分泌物。它像微型粘蝇纸,能黏住灰尘、细菌甚至小飞虫。
2、自带清洁功能
每次咀嚼、说话时,下颌运动会让耳垢自然向外移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从不掏耳朵,却从没堵过耳道。
3、酸碱平衡卫.士
健康耳垢呈弱酸性,能抑制真菌和细菌滋生。过度清洁反而可能引发外耳道炎。
二、这些掏耳方式最危险
1、棉签推土机效应
用棉签掏耳时,75%的耳垢会被推向耳道深处。日积月累可能形成坚硬栓塞,导致听力下降甚至鼓膜穿孔。
2、金属掏耳勺隐患
尖锐工具可能划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更可怕的是突发碰撞——曾有患者因被撞到肘部导致鼓膜贯穿。
3、采耳店隐藏风险
未经消毒的羽毛、竹签可能传播真菌。临床常见"采耳后"患者耳朵奇痒难忍,检查发现真菌感染。
三、真正需要清理的3种情况
1、油性耳垢体质者
2、助听器佩戴人群
3、游泳爱好者
四、安全清洁的正确姿势
1、让洗澡水自然冲洗
沐浴时用温水冲洗外耳道口,之后用毛巾蘸干即可。记住:水温和体温相近最安全。
2、医用滴耳液软化
对于顽固耳垢堵塞,可使用含碳酸氢钠的滴耳液。通常滴3天后,耳垢会自行排出。
3、专业医生处理
如果出现耳鸣、耳闷胀感,别犹豫——耳鼻喉科有专业吸引器和冲洗设备,5分钟就能无痛解决。
下次耳朵发痒时先忍忍,你嫌弃的耳垢正在默默保护听力。记住医生的忠告:除非影响生活,否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别处理"。让耳朵享受"自治"特.权,才是真正的健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