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预防中风日|谷医堂以中医智慧构筑中风预防新防线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那么中风就是潜伏在河底的暗流,一旦触碰,可能瞬间掀起滔天巨浪。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每4人中就有1人可能遭遇脑卒中,平均每6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死亡。在我国,每5位逝者中至少1人死于脑卒中,带病生存的卒中患者超千万。近年来,我国的中风发病率持续攀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或许你认为自己离这个问题还很遥远,但事实是——中风的风险其实就埋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习惯中,悄无声息地积累着。

世界预防中风日|谷医堂以中医智慧构筑中风预防新防线

什么是中风?中风有什么危害?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因脑部血管突发破裂(出血性脑卒中)或阻塞(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80%)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征,因其发病急、进展快,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世界预防中风日|谷医堂以中医智慧构筑中风预防新防线

哪些时刻容易发生脑卒中?

1.情绪过度兴奋时;

2.从温暖环境骤入寒冷空间时;

3.用力排便时;

4.长期压力过大或过劳时;

5.夏天运动大量排汗时:

6.冬天洗澡时。

脑卒中背后的“隐形杀手”

中风是因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供血中断,引发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它就像一座大坝,平时看似坚固,但如果水流长期冲击、泥沙堆积,大坝迟早会崩塌。而这些“泥沙”和“水流”,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高血压: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血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脑卒中风险就增加近1倍。

高盐饮食:每天摄入超过6克盐,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和中风风险。

抽烟喝酒: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壁,而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动脉硬化。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人脑卒中风险比常运动者高近30%。

肥胖与糖尿病:肥胖人群常伴发糖尿病和高血脂,而这两者都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因。

(数据来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80%中风可防!这些风险因素要主动管理

虽然脑卒中很可怕,但实际上也还是可防可控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均是可被纠正的“风险开关”。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通过规范管理血压、血糖、血脂,调整饮食结构并保持规律运动,超80%的中风风险可被有效降低。这一科学结论,既指明了预防的方向,也为“治未病”理念的落地提供了现代医学支撑。

世界预防中风日|谷医堂以中医智慧构筑中风预防新防线

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共振:谷医堂的“治未病”实践模式

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理念中,早已蕴含着对疾病前状态的干预智慧。针对上述可干预危险因素,谷医堂创新性构建数智化中西协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传统医学的整体思维与现代科技的精准手段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可量化、可复制的预防解决方案:

高危因素的中西医协同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中风高危人群,谷医堂通过西医精准检测锁定血糖、血脂、血压等核心指标,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实现中西医手段在控糖、调脂、稳压中的协同增效。

数智化健康监测的“先知先觉”:依托“数智化中西协同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用户可通过智能设备实时在线诊疗。这种“人在家中,数据跑腿”的监测模式,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经验判断升级为动态化、可视化的风险预判,真正实现“未病之时先知,欲病之先早防”。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闭环服务:从健康人群的体质调理,到高危人群的干预管理,再到中风患者的康复调养,谷医堂已经真正构建了“防-治-康-养”一体化服务链。

世界预防中风日|谷医堂以中医智慧构筑中风预防新防线

专家呼吁:多方协同共筑中风预防防线

“中风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3小时内,但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谷医堂医学博士黎志清强调,“中医治未病注重身心同治,通过调畅情志、饮食调理、适度运动等方式,可有效降低中风风险。”他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脑健康检查,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脂饮食、规律作息。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正为中风防控开辟新路径。以谷医堂为代表的医疗机构,通过构建"防-治-康-养"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防控方案,为降低我国中风疾病负担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预防中风,始于主动管理。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结合中医体质调理,才能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健康目标。

中风急救小常识:脑卒中急救“6要”“4不要”

6要: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准确告知症状、地点及发病时间;

2、解开领带领口,保持气道通畅,取下手表、眼镜;

3、让患者平卧、去枕,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4、安抚情绪,避免血压波动;

5、提前准备就诊资料及支付工具;

6、有条件时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

4不要:

1、勿随意搬动、摇晃患者;

2、勿给神志不清者喂食喂水;

3、勿自行用药(如阿司匹林、中药);

4、勿进行掐人中、针刺等非专业急救。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