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与CBL融合创新 李松教授推动口腔医学教育科学化转型”

“PBL与CBL融合创新李松教授推动口腔医学教育科学化转型”

在2017年首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上,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李松副教授的研究论文《比较PBL和CBL对口腔本科生牙周病学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该研究聚焦于口腔本科生牙周病学课程中的两种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PBL)和案例导向学习(CBL),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为口腔医学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研究背景与设计:聚焦教学法差异化价值

牙周病学作为口腔医学的核心临床学科,其教学需兼顾理论深化、临床技能训练及科研思维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多依赖单向知识传授,难以满足高阶能力培养需求。李松针对口腔医学本科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学生分为PBL组与CBL组,开展为期4周的临床实习教学。研究通过标准化考核(理论测试、临床病例分析)与匿名问卷调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并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显示,CBL组在临床知识点掌握效率(理论测试得分均值:89.3±4.2vs.84.1±5.6,P<0.01)及临床诊断准确率(87.5%vs.78.9%,P=0.003)上显著优于PBL组。而PBL组在科研问题提出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评分上表现更优。结果表明,CBL通过结构化案例训练强化了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而PBL则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自主探究促进了科研素养的提升。(文|孙东升)

基于上述结果,李松提出“阶段化-差异化”教学框架:在低年级临床基础教学中优先采用CBL,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临床思维路径;在高年级或科研训练阶段引入PBL,强化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该模式已在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中试点应用,后续追踪数据显示,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往届提升6.8%,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同比增长42%。

李松的研究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通过结合PBL和CBL,能够有效提升口腔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口腔医学教学模式科学化革新。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