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耳鸣眩晕权威提醒:每天头痛当脑瘤,真相竟是食物过敏

台湾高雄一名37岁男子,近五年来每天都被突如其来的鼻塞、头痛折磨,甚至依赖止痛药维持日常生活。他原以为自己患上脑瘤,然而经过详细检查后,竟发现真正的元凶是他最爱的水果猕猴桃。

此案由台湾耳鸣眩晕权威、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经科诊所主治医师陈建志解析,他称,该名患者每天早餐后即出现鼻塞、流鼻涕、前额发胀等症状,稍晚则开始视力模糊、太阳穴抽痛,最后蔓延至整个头部,疼痛难耐,必须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然而,午餐和晚餐后,类似的情况又会再度发生,导致他长期依赖止痛药,甚至怀疑自己患上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从脑瘤到过敏五年谜团终破解

起初,他接受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了脑部病变的可能。然而,尝试停止服用止痛药后,他立刻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而失败,只能继续服药。随着病情恶化,他即使加大剂量或混合不同止痛药,疼痛仍然加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台湾耳鸣眩晕权威提醒:每天头痛当脑瘤,真相竟是食物过敏

图一猕猴桃引发过敏的机制。水解蛋白酶抗原与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形成免疫复合体,并与肥大细胞结合,后者释放大量组胺。

真正的突破来自进一步的医学检查。CT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他的鼻窦黏膜增厚,并伴随大量鼻涕潴留,而血液检测结果则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偏高,免疫球蛋白EIgE高达200多国际单位,正常值应低于100。进一步进行过敏原检测后,他被确诊为对猕猴桃重度过敏,而他本人也坦承,因喜爱猕猴桃的口感,几乎每天三餐后都会食用一到两颗。

食物过敏如何引发顽固性头痛

陈建志医师称,该名男子罹患的是食物过敏性鼻炎性偏头痛,也称为慢性猕猴桃头痛。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有关:

1.猕猴桃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抗原与体内IgE结合,形成免疫复合体

2.免疫复合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进入血液循环,并扩散至上呼吸道

3.鼻腔及鼻窦微血管扩张,黏膜肿胀,导致呼吸受阻,并压迫三叉神经末梢

4.三叉神经释放CGRP,进一步触发偏头痛机制,使头痛反复发作

5.长期的过敏反应让IgE浓度不断升高,导致体内形成强烈的免疫记忆,使得稍微接触到过敏原,就可能再次诱发头痛

台湾耳鸣眩晕权威提醒:每天头痛当脑瘤,真相竟是食物过敏

图二过敏引发鼻炎的机制。血液中的组胺进入上呼吸道,导致鼻腔及鼻窦黏膜肿胀,鼻涕分泌增加。

台湾耳鸣眩晕权威提醒:每天头痛当脑瘤,真相竟是食物过敏

图三鼻炎引起偏头痛的机制。鼻腔及鼻窦黏膜下的三叉神经末梢释放大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从而引发偏头痛。

长期吃这些水果小心慢性过敏

陈建志医师提醒,许多水果都含有类似的蛋白酶,如果长期食用,可能引发慢性过敏,进而导致顽固性头痛。例如菠萝、芒果、木瓜。他强调,该病的治疗方式并非单靠止痛药,最根本的做法是避免接触过敏原。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真正治愈。若民众长期出现类似症状,务必尽早就医,以免误判病情,导致病情恶化。

台湾耳鸣眩晕权威呼吁反复头痛鼻塞者别再乱吃止痛药

台湾耳鸣眩晕权威陈建志呼吁,许多慢性头痛患者在未正确诊断前,往往误以为是脑部疾病或压力问题,长期依赖止痛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对于反复出现的头痛、鼻塞、视力模糊、流鼻涕等症状,民众应主动咨询耳鼻喉或神经专科医生,避免让过敏性头痛影响日常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