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童年被欺凌者长大后比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这些天,朋友圈被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了屏。撰文者是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10岁男孩的母亲。她在文中讲述,儿子在学校上厕所时,同班两个男生将厕所中有屎尿的脏纸篓倒在儿子的头上,儿子回家后情绪特别激动,后被医院诊断为中度焦虑症、重度抑郁症。令人心寒的是,这名母亲就此事和校方及对方家长均交涉无果,学校老师还将此事定性为一个“过分的玩笑”,一个“偶发事件”,让这位母亲难以接受。

这位母亲在文章的最后说道:“当看到等在校门口的儿子时,我还要努力忍住泪水向他微笑,我是妈妈,我要为了我的孩子而战斗,我要在他受到伤害时不顾一切地站出来,我要拼尽全力让阳光冲破雾霾照亮本该保护孩子的校园。”

每个孩子都会走进校园,脱离父母的怀抱。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身为家长,怎么做才能给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呢?

童年被欺凌

长大抑郁概率是他人4.8倍

一个“过分的玩笑”,一个“偶发事件”,校方不积极的态度让该事件“受害方”的母亲难以接受。而据记者了解,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的校园欺凌总被弱化。央视曾有一项针对校园暴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生打人,63.28%的处理方式都是“老师口头训诫”。也有心理专家表示,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只有1/10会得到老师的出面干预,其余大部分都当作学生之间开玩笑,或是以培养学生自行解决人际矛盾的理由而无视。

但事实上,如果童年遭受欺凌,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解和调整,这种阴影可能会伴随一生的。美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小时候被人长期欺凌的,长大后抑郁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虑是其他人的4.3倍,自杀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

“小时候被欺凌、被羞辱,可能会让这些人陷入自我否定,他们会对未来产生迷茫,性格变得悲观,将来也很难对美好的生活产生向往。而对‘施暴方’来说,如果不及时干预,也会助长不良情绪,促使性格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容易以强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陈爽医生说。

家长“懦弱”

对孩子心理伤害最大

校方处理方式当否暂且不论。有很多父母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会采取与该事件“受害方”母亲截然不用的态度。“你不惹别人不就行了。”“你自己有问题,要不别人怎么总欺负你?”身为家长,你是否知道,当孩子遭遇欺凌,你说的这几句话,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伤害。

陈爽医生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被同班的几个女生欺负,她哭着跑回家告诉父母。但父母说,“你别老惹别人不行吗?多大的事儿啊。”没有一句安慰。女孩自此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强大,才能欺负别人,而不是被人欺负。女孩为了寻求“保护伞”,开始接触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误入歧途;第二个故事,女孩在学校被同班同学诬陷拿了别人新买的铅笔。女孩很委屈,将此事告诉父母,父母找到老师、学校,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再解释坚持,终于为女儿证明了清白。女孩从此变得坚强,有人欺负她,她会以更加强大的内心去回击假象。

“这两个故事,就是要告诉这些父母,当孩子在校园遭受欺凌时,不要回到家再受到父母漠视与数落,他们需要父母撑起‘保护伞’需要来自亲人的呵护与保护,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温暖,这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陈爽说。

比“打回去”更好的方式:

帮助孩子重获自信

那么,当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应该如何做呢?陈爽医生给出五点建议。

1.不要以暴制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很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招致更严重的暴力,非良性循环。尽可能不采取家长直接介入的方式,如有必要,可选择信任的第三方介入解决,避免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导致情绪激动,将事件激化。

2.避免过度保护使孩子在群体中孤立。孩子最终还是要融入群体的,如果因为一次事件就限制孩子在群体中的正常交往,会导致孩子与群体缺少应有的互动与交往,对孩子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过度限制。

3.帮助孩子掌握应对技巧,不依赖大人的协调。总是依赖家长解决问题,孩子在事件中没有得到锻炼,会逐渐丧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一生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具备解决应激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孩子一生都是有益的。当然,过度敏感脆弱的孩子除外,需根据事件的恶性程度及孩子的个体差异差别对待。

4.为孩子提前灌输安全意识。若孩子并未遇到欺凌事件,尽可能选择温和的词汇灌输孩子必要的安全意识,不过不要反复描述欺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细节,避免因家长过度焦虑,让孩子对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形成一种担忧和恐慌。

5.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尽可能将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反复创伤情境重现,避免指责孩子窝囊。家长应理解与支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对于遭受欺凌的孩子尤为重要,同时要帮助孩子重获自信,必要时可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

相关链接

什么迹象说明

孩子遭受欺凌了

有些孩子年纪比较小或者性格懦弱,并不主动诉说或者并未准确识别欺凌事件。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发现这种隐性的欺凌事件,以免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灵伤害。

1.孩子身上是否有明显的伤口或者红肿的部位;2.孩子的衣服、文具是否有明显的破损而不能解释;3.孩子食欲是否有明显的变化;4.孩子是否失眠或做噩梦,夜里惊醒;5.孩子的情绪是否有明显的变化,是否有特定的回避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