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治疗。败血症是由于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感染,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婴儿败血症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生理因素及外伤有关。遗传因素如先天性免疫缺陷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环境因素包括不洁的喂养器具、接触感染源等;生理因素如早产、低体重婴儿免疫力较弱;外伤如皮肤破损或手术操作也可能成为感染途径。病理上,败血症可能由局部感染扩散至全身,如肺炎、尿路感染或脑膜炎等。症状包括发热或体温过低、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或发绀、食欲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等。
治疗婴儿败血症需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方案。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或万古霉素,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药物。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病毒感染,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适用于真菌感染。重症患儿可能需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使用呼吸机支持。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部感染灶清除,如脓肿引流或坏死组织切除。饮食上,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配方奶需确保卫生。护理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婴儿败血症的关键在于加强孕期保健和新生儿护理。孕期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并治疗母体感染,降低胎儿感染风险。分娩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产道感染。新生儿护理需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喂养器具,避免接触感染源。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可考虑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增强免疫力。若婴儿出现疑似败血症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