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血管病的“帮凶”?医生:要想血管健康,3种油最好少吃
炒菜时那一勺油,可能正在悄悄改变你的血管状态!现代人每天摄入的食用油量远超身体需求,有研究发现,普通上班族通过外卖摄入的油脂,相当于每天多吃了2勺猪油。但别急着把厨房里的油瓶全扔掉,关键在于学会辨别哪些油该"拉黑",哪些油可以"留用察看"。
一、这3种油堪称血管"隐形杀手"
1、反复使用的回锅油
小吃摊上金灿灿的炸油条、快餐店的炸鸡翅,用的多是反复加热的油脂。高温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氧化聚合物,就像血管里的"钢丝球",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家里炸过食物的油如果出现粘稠、发黑、冒烟点降低,千万别二次利用。
2、部分氢化植物油
某些廉价糕点、奶茶奶精里藏着的"刺客"。氢化过程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这种物质会同时升高坏胆固醇(LDL)和降低好胆固醇(HDL)。购买包装食品时,发现配料表里有"氢化"、"精炼"、"植脂末"等字眼就要警惕。
3、动物性饱和脂肪
猪油、牛油等动物油脂常温下呈固态,说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这类油脂会显著提升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栓风险。特别是中老年人和"三高"人群,红烧肉表面的那层油卤再诱人也得刮干净。
二、被冤枉的"好油"其实该多吃
1、冷榨橄榄油
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能帮助清理血管垃圾。适合凉拌或低温烹饪,高温爆炒会破坏营养成分。认准瓶身"特级初榨"(ExtraVirgin)标志,深色玻璃瓶包装的更利于保存。
2、山茶油
东方"橄榄油",烟点高达252℃,适合中式爆炒。富含的茶多酚和角鲨烯,具有天然抗氧化作用。挑选时选压榨工艺的,精炼过的会流失大部分活性物质。
3、亚麻籽油
植物界的Omega-3之王,对调节血脂有帮助。但特别怕热,只能用来拌酸奶、淋汤羹。开封后要放冰箱冷藏,最好一个月内用完。
三、科学用油的三个黄金法则
1、控制总量比选对种类更重要
健康成年人每日食用油建议25-30克(约2.5汤匙)。可以用带刻度的油壶,或者更简单的办法:炒菜时用喷油壶替代倒油,能减少50%的用油量。
2、不同油类换着吃
没有一种油是完美的,经常轮换才能保证脂肪酸均衡。建议准备2-3种油:1瓶高温炒菜油(如山茶油)、1瓶凉拌油(如橄榄油)、1瓶营养强化油(如亚麻籽油)。
3、注意烹饪方式
油温别等冒烟才下菜,看到油面微微波动即可。多做蒸煮炖拌,少用煎炸爆炒。炒肉时可以先用沸水焯一下,能减少后续用油量。
血管就像城市的输水管网,油脂质量直接决定"管道"的使用寿命。从现在开始检查厨房油瓶,该淘汰的果断处理,该补充的及时采购。记住,保护血管不是要彻底戒油,而是要做个"懂油"的聪明吃货。下次逛超市时,不妨多花3分钟研究下油瓶标签,这个习惯可能比吃任何保健品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