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原发性肝癌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例,而中国就高达46.6万例,约占全球肝癌患者数量的54.6%。在所有癌症中,肝癌死亡率排第二位,5年生存率仅有12.1%。”
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正汉教授曾在公开场合介绍我国肝癌诊疗的严峻形势——“中国肝癌早诊率低,仅有不超过30%的患者能够拥有手术治疗的机会。此外,中国依然有大量人口受到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肝的影响。”
杨正汉表示,其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解决MR(磁共振)人才困境的问题。“既然高水平专家能通过MR影像特征作出诊断,说明这些疾病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图像识别能力,给计算机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利用一些高水平有经验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去教会机器学习,教会人工智能自动去识别肝脏病变。”
据了解,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正汉教授团队,与国内医学影像人工智能(AI)企业数坤科技,研究并开发了肝脏MR医学影像处理软件——数字肝,旨在解决复杂的肝脏疾病诊断问题。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第一的乙类传染病。据估算,我国仅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600万人,再加上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保守估计,中国肝脏疾病患者应该有上亿人。
专家指出,由于肝脏是人体内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对病毒、酒精和药物的慢性破坏前期很难察觉,所以人们很难发现早期肝病。通常情况下,肝病的加剧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等到感觉疼痛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
专业人才短缺,“数字肝”应用前景广阔
肝脏疾病诊疗的严峻形势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杨正汉介绍,由于肝脏属于软组织器官,在影像学上是属于天然对比度不好的器官。放射科常用的检查手段有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相比而言,磁共振的软组织对比度要高,增强扫描效果好,且MR有多种成像技术,提供病变的不同特征信息更丰富。
然而,规范操作MR设备且判读图像能力强的影像医生并不多。由于肝脏本身的复杂特性,光一个脏器就有很多种病变,MR有许多影像信息要去学习判断,所以影像医生学习成长过程比较漫长,使得MR这项技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能力。
如何解决形势严峻的肝脏诊疗问题以及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肝脏磁共振+人工智能,也就是“数字肝”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目前全球范围内,从发表的论文来看,仅有少数论文涉及到肝脏MRAI,而且都是单一任务的研究。而此次北京友谊医院与数坤科技联合开发的肝脏MRAI系统是一个整体诊断方案,有望在肝脏局灶病变MR智能诊断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