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耳垂折痕是冠心病前兆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纷纷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耳垂上是否有那条“致命折痕”。早在1973年由美国科学家SondersT.Frank就发现了耳垂折痕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称之为“耳折征”,也叫“Frank征”。2014年,《循环》杂志上也发表过哥本哈根心脏研究的结果,显示Frank征阳性的患者中有60%存在冠心病。因此,很多人把耳垂有折痕当作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素。但至今为止,没有确切的研究表明耳垂折痕与冠心病的确定关联性,耳垂折痕也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而说起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就不得不提到早在去年1月就获得NMPA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三类证的“深脉分数DVFFR”了。
在深入介绍“深脉分数DVFFR”前,首先我们要对冠心病目前的诊断方式有所了解。
目前冠心病诊断方式的不足:有创、准确率低
冠心病(CAD)也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达数千万,且患病率呈持续攀升态势。目前冠心病常见的诊断手段包括冠脉CT扫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及血管造影检查等。其中,通过冠脉CT扫描影像诊断精确性较低,而精确度较高的血管造影检查为有创检查,且需要在导管室内操作,如果需要精确测定血管功能,还需要应用压力导丝进行血流储备分数检查【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简称FFR)检查,是临床上判断冠脉狭窄病变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的功能性指标之一】。这样不仅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且压力导丝是一次性耗材,费用昂贵,目前在国内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当采用以上有创手段进行冠心病检查时,往往会根据病变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式(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支架植入等)的获益和风险来决定治疗方案。显然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如:支架植入术中有并发症风险,且术后有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和术后抗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等风险。
对此,早在2016年,《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就对此作了明确建议:对于管腔狭窄程度<90%的冠脉病变,需在有心肌缺血证据时进行介入治疗,患者的收益才超过风险。FFR检查就是明确有无心肌缺血证据的主要检查方式之一。
“深脉分数DVFFR”解决冠脉检测痛点
因此,如何可以用无创的、成本更低的方式检测出患者冠脉FFR一直是行业中亟待解决的痛点。“深脉分数DVFFR”就是科亚医疗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利用“AI+医疗”的创新思路,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的产品。它基于冠状动脉CT扫描影像进行无创FFR分析,能够快速而准确的评估冠脉狭窄是否会导致心肌缺血,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后续的介入治疗。
“深脉分数DVFFR”的临床应用情况
目前,科亚医疗已与全国近70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诊断中心近500家,覆盖患者近3000万。“深脉分数DVFFR”的临床应用,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患者来说,“深脉分数DVFFR”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冠脉造影带来的有创检查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医生来说,“深脉分数DVFFR”的应用无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诊断工具,有效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资源,减少了手术量和过度治疗。
这样看来,无论耳垂折痕判断冠心病到底是不是“伪科学”,随着“深脉分数DVFFR”的不断普及,都会让我们做出更精确的判断。作为这一技术的研发者,未来,科亚医疗深入布局各个临床科室与场景,除了在冠脉FFR检测方面外,还在智慧诊疗方面深化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我国“AI+医疗”的发展,同时以“深脉分数DVFFR”为起点,赋能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并进一步将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推至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