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2月11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全美已经发现了至少997个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病例,这个数字是1月31号的两倍多,是1月22号的五倍多。
WHO:新冠病毒有4个变种株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公布了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的主要变异,其中4种为:
D614G型突变株
新冠状病毒发生了D614G突变,到2020年6月,这种变异的病毒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新冠状病毒传播类型。调查显示,这种变异具有较高的感染性和传播能力,而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也不会影响已有的诊断、治疗、疫苗和公共卫生措施的效力。
Cluster5突变株:
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变体在丹麦发现,被丹麦有关部门命名为“Cluster5”,这是一种与水貂有关的病毒变体。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变体可能会降低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评估。目前丹麦仅在9月发现了12例人体感染此变体的病例,该变体似乎并未广泛传播。
B.1.1.7突变株:
英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一种被命名为VUI202012/01(亦称为B.1.1.7毒株)的新冠病毒变体。最初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这种变异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但是它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住院时间和28天死亡率评估)和再感染情况并没有改变,并且大多数诊断工具不受影响。到12月30日为止,在世卫组织6个区域中的5个区域的其他3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这种变异。
501Y.V2突变株:
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变体,出现了N501Y突变,南非将其命名为501Y.V2变体,该变体正在南非三个省中迅速传播。虽然先前在英国发现的变异的新冠状病毒也存在N501Y突变,但分析显示,它与在南非发现的变异的新冠状病毒不同。
现在疫苗已经足够对付病毒变异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于2020年2月13日在微博上发表声明,病毒变异是自然的,目前人类还可以控制。
张文宏
张文宏介绍,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分布特征和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在进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表现出遗传多样性。按照演化的基本原理,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发生变异,对自然选择有较高偏好和感染力的变异菌株更有利于在人群中传播。在欧洲发现D614G突变后,突变菌株开始在人群中传播,目前已成为该突变菌株传播的主要基因型。B1.1.7系于2020年9月在英国出现,其变异株的传播率提高了50~70%,但免疫后的血清大部分仍具有保护作用。除了B.1.1.7系以外,N501Y突变位点主要出现在南非,而目前国际上的mRNA疫苗和中国灭活疫苗仍然可以预防该疾病。突变仍将继续,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疫苗生产线现在看来已经足够对付这些突变。
在此之前,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在2020年12月19日国务院联防机制发布会上对英国、南非等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作出回应,称目前新冠病毒变异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见对疫苗效果产生影响。
王华庆表示,病毒变异是正常现象,一般不会影响疾病的严重性和传染性,也不会影响疫苗对病毒的免疫效果。新冠病毒分离后,多家机构对该病毒进行了基因序列测定,通过对这些测定结果的比较,未发现新冠病毒有较大的变异,变异程度在正常范围之内。另外,我国还利用前期研制的疫苗产生的抗体,对不同来源的毒株进行中和试验,免疫效果较好,未发生变化。
2029年1月9日,辉瑞(Pfizer)和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公布了最新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辉瑞公司和BioNTech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疫苗BNT62b2对带有N501Y基因突变的病毒株仍有同样的保护能力。
在对健康时报记者的采访中,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军,形象地比喻道:“一个人整容后进行大手术,与原来的样子完全不同,别人会很难认出他来,但是如果是微整容,别人也会认出他来。目前变异的病毒就是‘微整容’,疫苗在人体产生的免疫力还能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