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区别
营养不良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贫血,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
1、病因不同
营养不良性贫血通常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引起的,常见于长期素食者、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患者。缺铁性贫血则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多见于月经期女性、孕妇、儿童及慢性失血患者。
2、发病机制不同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影响红细胞成熟过程,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则是由于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临床表现不同
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舌炎、周围神经病变等特异性症状。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见指甲变薄变脆、异食癖等缺铁相关表现。
4、实验室检查不同
营养不良性贫血血常规显示大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水平降低。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5、治疗方法不同
营养不良性贫血需要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如维生素B12注射液、叶酸片等。缺铁性贫血则以补铁治疗为主,常用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等铁剂。
无论是营养不良性贫血还是缺铁性贫血,患者都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摄入,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多食用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同时要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定期复查血常规,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如出现头晕、乏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