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257万,病故人数超18万。爆发式增长仍未停止。
再看中国,1个多月时间,隔离、检测、应收尽收,疫情基本被控制。如今,各地都进入复苏状态,返工比例大多超过50%。按钟南山院士的话说:“我们挺过来了。”
但远观国外的措施却没那么完善!公共场所没有红外测温系统;确诊只靠检测盒,没有CT快速诊断;更没有在线问诊提供及时的建议,联动附近的发热门诊……
只有在中国,才能看见抗疫的众志成城——科技公司没有下棋作秀,而是将人工智能(AI)运用到各医疗场景:或帮助解析病毒基因;或解读CT,确诊病例;或为公共场所提供遥感测温系统,实时发现高热人群……
而更重要的是,在医疗资源极度紧张时,还有AI辅助医生做线上问诊,帮助疑似新冠患者鉴别、隔离、预诊、导诊。春节期间,平安好医生这套系统已经被普及到全国各地,迅速获得超11亿次访问。
4月7日,经过9个月的调研,全球最大的家庭医生组织WONCA(TheWorldOrganizationofFamilyDoctors,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将平安好医生的AI系统评定为最高级别,成就全球首例。要知道,WONCA是世界最大的家庭医生组织,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工作伙伴,分支遍布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世界90%以上的人口。这次认证,标志着中国智造的医疗AI与国际接轨,从此,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医疗技术进口国,这套AI将随着医疗云计算、抗疫知识系统出口,协助全球战疫。
是的,无产业、不AI,从AI中来、到产业中去,那才是大众需要的AI爆款,中国新医疗该有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求医难上难,怎么破?
看病贵,求医难!绝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医疗资源稀缺、分布不均,结构性失衡是全球医疗界的通病。
2019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速12.1%,超过人均消费增速的8.6%。前者增速连续N年超越后者,却无法改变“8%的三甲医院负担超50%的门诊量,每千人只有2.6个医生”的窘境。
好医生依然难预约,挂号费几百元也未必见效。分级诊疗举步维艰,即便有著名院长说:“40%的病人无需来三甲医院排队挂号。”大医院还是被各种病患挤爆。因为其他低线地区,医疗水平有限,初诊误诊率甚至达30%。
病人实在不易,为了更好的门诊,经常挂号排队3小时,医生问诊5分钟,再加上路途时间,一次看病要用掉整个白天。
而全球医疗的“王者”美国,看病也不轻松。拍个CT要层层认可,预约医生照样得漫长等待,最后再看寄到家的账单,也是满头“黑线”,因病返贫的故事绝非少数。
结果,这次新冠病毒,更让美国遭遇极大挑战,病人飞速增长,家庭医生、社区医院缺乏克制传染病的经验,预诊、分诊、隔离难有章法,再加上很多人祸对策,整个医疗体系几近奔溃。如今,全美累计确诊84万例,死亡超4.4万例。
巨大的供需矛盾下,AI成为缓解医疗顽疾的灵丹妙药。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未来,站在经济链顶端的将是算法,它会帮我们解码客户需求,帮我们做出重要的决定和应对。”
比如,1月23日晚8点,山东某火车站候车的一位用户,接通平安好医生线上问诊,他出现胸闷、发热、乏力的症状,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
经过AI对症分析,在线医生进一步确认他1月初去过武汉,且按最新诊疗指南,其症状符合新冠特征,确定该用户为疑似病例。
而确诊时,该用户已经登上前往郑州的火车,且没佩戴口罩,这可能让整部列车都暴露在病毒威胁下。
面对可能的疫情传播,平安好医生立刻启动新冠线上预防机制,指导用户向列车长汇报病情,并电话指导车长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同时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安排用户就近站点下车,由救护车送往指定发热门诊,做进一步隔离筛查。
随后,该病患迅速排除了疑似,回家隔离。
可见,以技术、专业为基础,“AI+医疗”通过数据、算法抽取、沉淀知识。由此实现预测、自动化流程,做端到端服务……让医疗资源、医生围着病人转,提升医疗效率、用户体验。
按红杉资本创始合伙人沈南鹏的说法:“升级”意味着增量新市场。而这种“AI+医疗”的升级,既有深厚的产业根基,又有颠覆传统诊疗的范式,兼具新技术的爆发力和产业的持久性。
方法做对,事半功倍
超级技术社区FreeCodeCamp有位AI大咖曾说:“竞争的最大看点,早已不是谁有更炫酷的技术,而在于谁能将AI转变为一种商业化服务。”
平安好医生首席技术官王齐更是笃信这点。他告诉小郝子:
2014年开始,在线诊疗成为“风口”。所有平台都知道中国每千人只有2.6个医生,远低于发达国家,正是“痛点”所在。所以,不断增加在线医生数量。
别的平台大量签约兼职医生,但其专注度远不及全职医生,为此,平安好医生顶住外界压力,从三甲医院挖来资深医生,打造专职团队。
但随着业务爆发,2015年开始,专职团队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此时,必须用AI技术做效率工具,解决成本问题。
按文豪伏尔泰说法: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定义方式。
比如,头疼,是哪个位置疼,是酸痛、胀痛、刺痛,还是抽搐性疼痛,有什么病史、药史、过敏史,如何对应神经科、内科……
这时,专职医生发挥作用。他们帮AI定义问诊方式,分解复杂流程,细化预诊问题(特别像智能客服),将用户回答对应症结,再对接相关医生。如此,医生的重复问诊暴减,手拿标准化的预诊信息,直接进入深度问询、诊断。
同时,在这套专业框架下,AI不断深入医疗过程,不断加深对病症、病患的“认知”,结果,它的预判越来越精准,医生的生产力被进一步释放。
由此,平安好医生单个医生的日平均接诊量,远高于三甲医院的同行。所以,新冠疫情初期,即便它接入人民日报、百度、中移动等单位和多地卫健委,照样能自如应对突增的线上咨询。
一位业内行家告诉小郝子:这才是AI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姿势。
之前,谷歌阿尔法狗下棋连赢世界冠军,震惊世界,但它只是在极度明确的规则下,完成了机器智能的自我进化。
可现实特别复杂,尤其是深入到行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AI思维中,算法是获取行业知识的核心能力、铺路砖,AI项目常有80%以上的时间在做算法探索,方法不对,一切皆是枉然,方法做对,立马就能事半功倍。
于是,基于AI算法优势,加上6.7亿人次海量数据的训练,平安好医生的AI系统,涵盖了3000种疾病的知识图谱,覆盖整个就诊流程,能够智能分诊,成倍地提升医生问诊效率,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改善患者远程就医的体验。
例如,中老年人背部疼痛,未必是枕头高、床板硬、睡姿不对,也可能是心脏病前兆;而脚气病发,或许有糖尿病的问题,用药治疗更须谨慎……
这就像《创新者》里写的:大家会看到技术点滴进步,铺垫、沉淀、一步步向前拱,起初慢得揪心,之后越来越快,“轰”的一声!亮瞎全世界。
无疑,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消费技术,但玩游戏、在线购物、食品外卖,并不能使一个国家成为科技的领导者。只有搞定类似“AI+”的深度创新,才能获得更深更广的战略布局。尤其是现在,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动荡,正是新技术“嵌套”进社会的良机。
而像平安好医生这样,用AI的超级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集中数亿用户,变身国家新基础设施,自然能穿越经济周期的剧烈起伏。
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这将会是两个世界——新冠之前的世界与新冠之后的世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