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缺铁时,血清铁、铁蛋白和血红蛋白指标通常会降低。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疾病,具体根据检查结果个性化选择。
1、血清铁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重要指标,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水平常下降。成年男性血清铁正常范围为13-31μmol/L,女性为11-30μmol/L。饮食中铁质摄入不足、胃肠道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清铁降低。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动物肝脏、蛋黄等。
2、铁蛋白是储存铁的主要形式,直接反映体内铁储备情况。正常范围为成年男性12-300μg/L,女性12-150μg/L。铁蛋白低提示铁储备不足,应引起重视。饮食中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有助于提高铁吸收率。
3、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携氧的蛋白质,其浓度直接反映贫血程度。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会导致组织缺氧,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选用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蛋白琥珀酸铁等口服铁剂。
改善缺铁性贫血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饮食调理中,红肉每周2-3次,每次100-150克;鸡肝每周1-2次,每次50-100克;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苋菜每日500克;柑橘类水果1-2个。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低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瑜伽等,每次30-60分钟。对于重度贫血或口服铁剂无效者,可考虑静脉补铁。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准确判断铁代谢指标异常并及时干预是关键。通过科学的饮食调理、适度运动和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疗效。对于原发病导致的缺铁,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缺铁性贫血,应保持均衡饮食,重视月经期、孕产期等特殊时期的营养补充,定期进行贫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