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根的危害有哪些
拔牙根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邻牙移位、咬合功能紊乱、牙槽骨吸收以及干槽症等危害。拔牙根是口腔科常见手术,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做好术后护理。
1、局部感染
拔牙后创口暴露于口腔环境,细菌可能侵入引发感染。表现为创面红肿、疼痛加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扩散至颌面部间隙。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以防血凝块脱落。
2、邻牙移位
缺失牙根会导致相邻牙齿向缺隙倾斜,对颌牙伸长,破坏正常咬合关系。长期可能引发食物嵌塞、牙龈萎缩等问题。建议3-6个月内进行义齿修复,可选择种植牙、固定桥或活动义齿等方式恢复咬合功能。
3、咬合功能紊乱
多颗牙根缺失会导致咀嚼效率下降,单侧拔牙可能引发偏侧咀嚼习惯。长期可能诱发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早期可通过调颌治疗改善,严重者需佩戴颌垫或正畸干预。
4、牙槽骨吸收
牙根缺失后牙槽骨失去功能性刺激,会出现进行性萎缩。上颌骨吸收速度可达每年0.5-1毫米,影响后期修复效果。骨量不足时需先行骨增量手术,如引导骨再生术或上颌窦提升术。
5、干槽症
拔牙后2-3天出现的剧烈疼痛伴腐臭味,因血凝块脱落导致骨面暴露。好发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吸烟者发生率较高。治疗需清创后填入碘仿纱条,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必要时使用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抗感染。
拔牙根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48小时内冷敷减轻肿胀。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用吸管防止负压导致血凝块脱落。术后1周内禁烟酒及辛辣食物,按医嘱复诊检查愈合情况。长期缺牙患者应定期口腔检查,防止牙槽骨过度吸收影响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