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慢性乙型肝炎的原因
慢性乙型肝炎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或体液接触、医疗器械污染、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定期复查。
1、母婴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容易转为慢性。孕期规范筛查乙肝表面抗原,对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传播。未及时干预的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
2、血液或体液接触
接触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体液可能导致感染。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或接触开放性伤口时存在病毒暴露风险。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中器械消毒不彻底也是传播途径。此类感染者早期可能无显著症状,部分会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表现。规范消毒医疗器械、避免高危行为是重要预防措施。
3、医疗器械污染
重复使用未严格灭菌的医疗器械可能造成医源性传播。内窥镜、牙科器械、手术器械等若消毒不合格,可成为病毒载体。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因频繁接触体外循环系统,感染风险较高。这类感染者可能出现尿色加深、腹胀等症状。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可降低风险。
4、性接触传播
无防护性行为可能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感染概率较高。病毒可通过生殖道黏膜微小破损进入血液循环。早期可能表现为低热、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正确使用安全套、固定性伴侣能有效预防。急性感染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典型肝炎表现。
5、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免疫功能受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更易转为慢性。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病毒,导致病毒持续复制。这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低热、肝脾肿大等。定期监测肝功能、规范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肝硬化体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需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食物。严格禁酒以免加重肝损伤,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肝脏超声,出现乏力加重、腹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