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病史包括哪些
骨折病史通常包括受伤机制、既往骨折史、骨骼疾病史、药物使用史及生活习惯等关键信息。医生通过全面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判断骨折原因、制定治疗方案并预防并发症。
1、受伤机制
明确外力作用方式对诊断至关重要。直接暴力如撞击或碾压常导致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可能引发桡骨远端骨折。高处坠落伤需排查脊柱压缩性骨折,而运动损伤中应力性骨折多与重复动作相关。记录受伤时的体位、受力部位和能量大小,能帮助判断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2、既往骨折史
反复发生骨折可能提示骨质疏松或代谢性骨病。儿童时期多次骨折需考虑成骨不全症,中老年患者应评估骨密度。既往骨折愈合情况也需关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可能影响当前治疗选择。病理性骨折患者需追溯原发肿瘤或感染病史。
3、骨骼疾病史
骨质疏松症会使轻微外伤导致骨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引起棕色瘤伴病理性骨折。成骨不全、石骨症等遗传性疾病常伴特征性骨骼改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速骨质流失,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使用史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抗凝药物会增加血肿风险。化疗药物影响骨代谢,抗癫痫药物可能干扰维生素D吸收。雌激素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均与骨质疏松相关。需特别关注患者近3个月药物使用情况。
5、生活习惯
吸烟会延缓骨折愈合,酗酒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强度,缺乏日照会加重维生素D缺乏。长期卧床或失重状态会导致骨量流失,运动员过度训练可能引发应力性骨折。职业性重复动作或振动工具使用也是危险因素。
骨折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使用支具保护患肢,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中老年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感觉异常或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