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皮肤病,那它是什么引起的?历代中医文献有关该病的记载甚多,经验丰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防治银屑病的学术经验,兹就有关论述加以归纳整理,以求对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诸病源候论》首先对癣的病因病机有一段概括性论述,如癣候中说:“此由风湿邪气,客于膜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则血气否涩,发此疾也。”该书对干癣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以上论述基本一致,文中指出:“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膝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沈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可以看出,对癣的认识反映出内因(血气),外因(风、寒、湿)致病的学术思想,也突出了外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上述理论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唐《太平圣惠方》、宋《圣济总录》及明《普济方》、《证治准绳》对癣的认识基本上都承袭其说。
抬至至明清,随着中医外利学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在不忽视外因致病的同时,十分重视人体内在病理变化,进而在理论上又产生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引起牛皮癣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血分燥热说
《医学入门》说:“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浮浅者为疥,深沉者为癣。”说明了血分燥热是发病的内,原因,风毒克于皮肤是其外在因素,两者搏结日久而发!
二、血燥风毒说
《外科正宗》认为癣病(包括风癣、湿癣、顽癣、牛皮癣)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所致。指出癣的发疥是体内血分有了变化(血燥),导致外邪(风毒)得以侵入,而在脏腑经络方面,则与脾、肺二经有密切关系。《外科大成》在其学说影响下,又提出“癣发于肺之风毒”观点,并进一步阐述白疕的发病机理是“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宗金鉴》则承袭其理论。
三、血虚说
《外科证治全书》对“白疕”的发病别有新见,如文中说:“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即内有血虚,外受燥邪。体瘦血虚日久生风,燥邪太过化风,内风与外风以胜相加,致深秋发病者多矣。
综上所述,历代中医文献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是不断深入的,隋唐以降突出了外因的致病作用,明清时期重视人体内在病理变化。外因方面以风邪为主,并与寒、湿、燥、毒等相兼致病;内因方面注重血分的变化,其中血燥、血热、血虚为常见的内在发病基础。总之,古人在对本病的理论研究上,始终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统一整体,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在这个学术思想指导下,每个时代及其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加以发挥,其学术观点对现今深入研究也是有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