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碰了块淤青和肿块怎么办
脸上碰了淤青和肿块可通过冷敷、热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手术引流等方式处理。面部淤青和肿块通常由外伤、毛细血管破裂、软组织损伤、血肿形成、感染等原因引起。
1、冷敷
受伤后24小时内可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患处,每次10-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低温能促使血管收缩,减少皮下出血和肿胀。冷敷时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婴幼儿冷敷时间需缩短至5-8分钟。
2、热敷
受伤24小时后可改用温热毛巾敷于患处,温度控制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消散。热敷时可配合轻柔按摩,但避免用力按压肿块部位。糖尿病患者热敷需特别注意温度控制。
3、外用药物
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钠乳膏、积雪苷霜软膏等外用药物。这些药物能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肿吸收,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使用前需清洁皮肤,避开破损处。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4、口服药物
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镇痛抗炎药。伴有明显肿胀时可配合使用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服药期间禁止饮酒,胃肠溃疡患者慎用。
5、手术引流
当血肿直径超过3厘米或持续增大时,可能需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或切开引流术。术后需加压包扎,预防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特别评估手术风险。术后需定期换药,观察有无感染迹象。
受伤初期应保持头部抬高姿势睡眠,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有助于血管修复。两周内避免饮酒和服用抗凝药物。若出现视力模糊、剧烈头痛、持续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活动需注意防护,避免二次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