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ABO溶血病是什么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因母婴ABO血型不合引发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该病主要由母婴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常见于O型血母亲分娩A型或B型血新生儿。
1、发病机制
当O型血母亲怀有A型或B型血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溶血。这种免疫反应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抗体效价越高溶血程度越重。与Rh溶血病不同,ABO溶血可发生于第一胎,因自然界存在类似A/B抗原物质可使母体致敏。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进行性黄疸,严重者可出现苍白、呼吸困难等贫血表现,部分患儿伴有肝脾轻度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等溶血证据。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
3、诊断方法
确诊需进行母婴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血常规显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血清学检查中,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提示存在致敏红细胞,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具有确诊价值。需注意与生理性黄疸、G6PD缺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4、治疗措施
轻症主要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中重度贫血需输注洗涤O型红细胞。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可通过阻断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减轻溶血。当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指征时,可考虑进行换血疗法。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苯巴比妥片促进肝酶成熟、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结合游离胆红素。
5、预防护理
对高危孕妇妊娠晚期监测抗体效价,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黄染进展。母乳喂养可促进胆红素排泄,但严重溶血时需暂停母乳。出院后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注意观察喂养情况、精神状态等变化。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溶血的药物。
家长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时应及时测量经皮胆红素值,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日常注意观察患儿反应、吃奶量及大小便颜色,避免包裹过多影响皮肤黄疸观察。按医嘱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出现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严重病例可能遗留听力损害或神经系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