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
婴儿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可能与口腔菌群失衡、免疫力低下、奶具污染、母亲乳头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改善。
1、口腔菌群失衡
新生儿口腔黏膜发育不完善,正常菌群尚未建立稳定平衡。当有益菌数量减少时,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可引发鹅口疮。这种情况多见于早产儿或配方奶喂养婴儿。家长需注意喂养卫生,每次喂奶后用温水清洁婴儿口腔,避免使用粗糙物品擦拭黏膜。
2、免疫力低下
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减退的婴儿更易发生鹅口疮。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患有慢性疾病的婴儿风险较高。建议家长定期带婴儿进行健康检查,避免接触感染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等免疫调节剂。
3、奶具污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传播。塑料奶嘴微孔中容易残留奶渍,成为真菌滋生温床。家长需每日煮沸消毒喂养器具10分钟以上,或使用专用消毒柜处理。哺乳前应清洁双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奶嘴前端。
4、母亲乳头感染
哺乳期母亲若患有念珠菌性乳头炎,可通过亲密接触传染给婴儿。表现为乳头瘙痒脱屑,哺乳时疼痛。建议母亲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乳头,配合克霉唑乳膏局部涂抹。哺乳前后清洁乳头,必要时暂停亲喂改用吸奶器。
5、长期使用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导致念珠菌过度生长。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婴儿可预防性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口腔。家长不应自行给婴儿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期间每日检查婴儿口腔黏膜情况。
预防鹅口疮需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母乳喂养者注意乳头护理,人工喂养者定期消毒器具。婴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若发现口腔白斑不易擦除,或伴随拒食哭闹,应及时就医,避免使用偏方处理。医生可能开具制霉菌素甘油涂剂、氟康唑颗粒等抗真菌药物,需按疗程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