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葡萄糖偏高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血糖偏高可能由胰岛素分泌不足、饮食结构失衡、运动量不足、药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定期体检等方式干预。
1、胰岛素分泌不足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易感性、长期代谢负担过重有关,典型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明显。临床常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配合动态血糖监测评估治疗效果。建议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2、饮食结构失衡
长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饮食会加重血糖代谢负担。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时,更易出现糖耐量异常。需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增加燕麦、荞麦等低升糖指数主食,搭配西蓝花、苦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00-300克,分5-6餐少量进食。
3、运动量不足
肌肉组织是葡萄糖利用的主要场所,缺乏运动会导致肌糖原储存能力下降。建议选择太极拳、健步走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运动时需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避免空腹运动。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
4、药物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干扰糖代谢。长期使用泼尼松片等药物时,需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如发现药物相关性高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联用阿卡波糖片等α-糖苷酶抑制剂。
5、慢性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继发血糖升高,通常伴随心悸、向心性肥胖等特征症状。胰腺炎后胰岛功能受损也可导致继发性糖尿病。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皮质醇测定等明确病因,针对性使用甲巯咪唑片或进行垂体瘤切除手术。
老年人维持血糖稳定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并记录波动规律。注意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每年进行眼底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出现多饮多尿加重、体重持续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降糖药物。家属应协助老人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计划,定期陪同进行并发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