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出现了过敏怎么办
接种疫苗后出现过敏可通过立即就医、暂停后续接种、使用抗过敏药物、局部冷敷、密切观察等方式处理。疫苗过敏通常由疫苗成分过敏、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接种操作不当、个体体质差异、既往过敏史等原因引起。
1、立即就医
接种疫苗后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可能危及生命,表现为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意识模糊等症状。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急救药物,并监测生命体征。
2、暂停后续接种
确认疫苗过敏后应暂停该疫苗剩余剂次的接种,并向接种单位报告不良反应。后续需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若必须完成免疫程序,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不含致敏成分的替代疫苗,如对鸡蛋过敏者可选择无鸡胚培养工艺的流感疫苗。
3、使用抗过敏药物
轻中度过敏反应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皮肤症状。对于支气管痉挛可联合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局部皮疹可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但面部等皮肤薄弱部位须谨慎使用激素类药膏。
4、局部冷敷
接种部位出现局限性红肿热痛时,可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进行间断冷敷,每次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冷敷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组织水肿,但禁止直接冰敷皮肤或时间过长。若局部形成硬结可改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促进吸收。
5、密切观察
疫苗接种后需在留观区监测30分钟以上,回家后继续观察72小时。注意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和缓解措施。过敏反应可能呈双相发作,即使初期症状缓解也需警惕迟发性反应。建议家长为儿童测量体温并检查全身皮肤状况,发现新发荨麻疹或喘息需再次就医。
疫苗接种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过敏体质者接种前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过敏史,必要时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预防。日常可补充维生素C和益生菌调节免疫功能,但不可替代正规医疗处置。所有疫苗过敏案例均需通过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为疫苗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