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浸润性表现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的浸润性表现主要有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害。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浸润性表现主要由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分泌异常蛋白导致。
1、骨痛
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浸润性表现,通常表现为腰背部或胸肋部持续性钝痛。肿瘤细胞激活破骨细胞导致溶骨性破坏,X线检查可见穿凿样骨质缺损。疼痛在活动或负重时加重,夜间也可能明显。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破坏,或使用镇痛药物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缓解症状。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多发生在脊椎、肋骨等承重骨,轻微外力即可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引起身高变矮或脊柱畸形。骨折风险与骨质破坏程度相关,磁共振成像能早期发现骨髓浸润。预防性治疗包括使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抑制骨吸收,严重骨折需骨科手术固定。
3、贫血
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和面色苍白,主要由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导致。肿瘤细胞占据骨髓空间影响正常造血,异常蛋白也可能缩短红细胞寿命。血红蛋白常低于100g/L,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治疗可选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刺激造血,严重贫血需输注红细胞悬液。
4、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与骨质破坏释放钙离子有关,表现为恶心、便秘、多尿和意识模糊。血钙超过2.75mmol/L即可诊断,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包括生理盐水水化,使用降钙素注射液或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吸收。需监测心电图和肾功能变化。
5、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肌酐升高,主要由轻链蛋白沉积在肾小管导致。异常蛋白可形成管型堵塞肾小管,也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球。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1g,超声可能显示肾脏增大。治疗需控制原发病,严重者需血液透析,可试用硼替佐米等靶向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保持适度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饮食需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但限制高钙食物。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尿量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和电解质。出现新发骨痛或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定期评估疗效并预防感染。保持居住环境安全防止跌倒,必要时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