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小儿肠梗阻在饮食上需注意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建议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蒸蛋等,同时避免高脂、高糖及产气食物。肠梗阻可能与肠道粘连、肠套叠、先天性畸形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流质饮食
急性期或术后初期需严格采用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过滤蔬菜汁等。此类食物无残渣且渗透压接近体液,可减少肠道蠕动刺激。若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尝试少量多次喂食,每次不超过50毫升,间隔2小时观察患儿有无腹胀呕吐。家长需记录患儿排便及排气情况,若出现腹痛加剧需立即停止进食。
2、低纤维半流食
症状缓解后过渡至低纤维半流食,如南瓜粥、土豆泥、软烂面条等。西蓝花、豆类等粗纤维蔬菜需制成菜泥过滤后食用。每日分5-6餐,单次摄入量不超过100毫升。可添加少量植物油补充热量,但需避免使用动物脂肪。此阶段仍须监测肠鸣音及腹部柔软度,若肠鸣活跃可继续增量。
3、限制产气食物
禁止食用牛奶、豆浆、红薯等易产气食物,防止肠道胀气加重梗阻。乳糖不耐受患儿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水果仅限苹果泥、香蕉泥等低果胶品种,避免柑橘类刺激肠黏膜。家长需注意患儿进食后是否出现哭闹、蜷缩体位等不适表现。
4、补充电解质
频繁呕吐或禁食期间需通过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分次补充。可自制米汤加少量盐糖替代,比例为500毫升米汤加1.75克盐及10克葡萄糖。若患儿出现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征象,须静脉补液治疗。
5、渐进式过渡
恢复期2周内逐步引入软烂米饭、蒸鱼、豆腐等低渣饮食,仍须保持食物温度适中、质地均匀。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疾病患儿需长期遵循低渣饮食方案。家长应定期评估患儿营养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专用全营养配方粉补充营养。
日常护理中需保持患儿腹部保暖,避免剧烈哭闹增加腹压。恢复期可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每次5分钟,每日2次。记录每日排便性状及次数,若48小时未排便或出现血便需立即复诊。长期随访中应注意纠正挑食习惯,预防因饮食单一导致的营养不良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