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功能解剖结构有哪些
踝关节功能解剖结构主要包括胫骨下端、腓骨下端、距骨、关节囊、韧带等组成部分。
1、胫骨下端
胫骨下端构成踝关节的顶部,内侧延伸形成内踝,与距骨内侧关节面形成关节。其关节面呈凹形,与距骨滑车关节面相匹配,承担约90%的体重负荷。胫骨下端骨折可能导致踝关节不稳定,需通过内固定手术恢复解剖结构。
2、腓骨下端
腓骨下端形成外踝,与距骨外侧关节面构成关节。外踝较内踝位置更低,能限制距骨外移。腓骨下端通过下胫腓联合韧带与胫骨连接,该结构损伤可能导致下胫腓分离,影响踝关节稳定性。
3、距骨
距骨是踝关节的核心骨性结构,分为体部、颈部和头部。距骨滑车关节面与胫腓骨下端形成榫卯关节,实现背屈和跖屈运动。距骨血供较差,骨折后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需通过距骨复位术或关节融合术治疗。
4、关节囊
踝关节囊附着于胫腓骨和距骨关节面边缘,前部较松弛允许关节活动,后部较厚增强稳定性。关节囊内衬滑膜分泌滑液,减少摩擦。关节囊损伤可能导致习惯性踝关节扭伤,需通过关节囊修复术治疗。
5、韧带
踝关节韧带分为内侧三角韧带和外侧韧带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限制距骨外翻,外侧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防止距骨内翻。韧带损伤分三级,Ⅲ度损伤需手术重建,术后需佩戴支具保护。
踝关节日常维护需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选择合适鞋具避免过度内翻或外翻。体重控制可减少关节负荷,平衡训练能增强本体感觉。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抗阻训练等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