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时透析器类型的选择
血液透析时透析器类型的选择需根据患者肾功能、并发症及治疗目标综合评估,常用类型主要有低通量透析器、高通量透析器、生物相容性透析器、高截留量透析器及特殊吸附型透析器。
1、低通量透析器
低通量透析器膜孔径较小,主要清除小分子毒素如尿素和肌酐,适用于基础透析治疗或心血管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其膜材料多为纤维素衍生物,对凝血系统激活较轻,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压风险较低。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中大分子毒素蓄积,需定期评估β2微球蛋白水平。
2、高通量透析器
高通量透析器具有较大膜孔径和超滤系数,可同时清除中分子毒素如β2微球蛋白,适用于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患者。使用期间需配合超纯透析液和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技术,需监测白蛋白丢失情况,建议每周治疗3次以上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3、生物相容性透析器
采用聚砜膜或聚醚砜膜等合成材料,能显著降低补体激活和炎症反应,适合存在透析过敏反应、免疫功能低下或营养不良患者。这类透析器可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保护残余肾功能有帮助,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膜材料相关的一过性白细胞减少。
4、高截留量透析器
通过特殊膜结构设计可清除分子量超过15000道尔顿的尿毒症毒素,适用于难治性瘙痒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时需配合后稀释置换液模式,需密切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建议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每次透析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5、特殊吸附型透析器
整合了树脂吸附或炭吸附装置,能特异性清除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等致病物质,适用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或顽固性高磷血症患者。使用期间需加强抗凝管理,可能出现血小板轻度下降,建议每2周评估吸附效率。
透析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蛋白质摄入1.2克/公斤体重,控制钠盐摄入低于3克/日,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每周进行3次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或骑自行车,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变化。每月定期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出现肌肉痉挛或头痛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疗团队调整透析方案。注意保持动静脉内瘘清洁干燥,避免受压和提重物,睡眠时抬高术侧肢体促进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