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骨质破坏、椎间盘损害、冷脓肿形成、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损伤。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病灶。

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1、骨质破坏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至椎体后,首先侵犯椎体前部松质骨,形成干酪样坏死灶。随着病情进展,坏死组织液化形成结核性肉芽肿,导致椎体骨质溶解破坏。早期X线可见椎体边缘模糊,后期出现椎体塌陷或楔形变。这种破坏多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可能与该区域血供丰富有关。

2、椎间盘损害

结核病变突破椎体终板后,会侵蚀相邻椎间盘组织。椎间盘因缺乏血供,容易被结核菌产生的蛋白水解酶破坏,导致椎间隙变窄。病理检查可见椎间盘组织被干酪样物质替代,这是脊柱结核区别于化脓性脊柱炎的特征性表现。椎间盘破坏后相邻椎体易发生骨性融合。

3、冷脓肿形成

坏死物质沿组织间隙流注,在椎旁或腰大肌鞘内积聚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缺乏急性炎症反应,这类脓肿局部无红肿热痛表现,故称冷脓肿。脓肿可沿筋膜间隙向下流注至腹股沟或大腿内侧,向上可进入后纵隔。巨大脓肿可能压迫邻近脏器或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4、脊柱畸形

椎体严重破坏后易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在儿童表现为特征性的角状后凸。胸椎结核因生理后凸存在,畸形更为明显。畸形程度与椎体破坏范围相关,严重者可出现驼背。长期畸形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儿童患者还可能因此影响胸廓发育。

5、神经功能损伤

椎体后缘破坏或脓肿压迫可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损。早期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如放射性疼痛;后期出现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甚至截瘫。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脊髓受压程度。神经损伤程度与压迫时间和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及时减压手术可改善预后。

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脊柱结核患者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特别是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的补充有助于骨质修复。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使用支具保护脊柱稳定性。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腰背肌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病灶愈合情况,全程规范抗结核治疗不少于12个月。出现新发疼痛或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