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病因有哪些 了解痛经的五大病因
痛经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子宫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有关。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1、遗传因素
母亲或直系亲属存在严重痛经史时,后代发生痛经概率可能增高。这类痛经多为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酸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栓、萘普生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建议通过热敷或低频电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内分泌失调
月经周期中前列腺素F2α水平异常升高会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此类痛经多伴随经量增多、血块排出,常见于青春期女性。临床可选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地屈孕酮片等调节激素,配合姜枣茶等温经散寒食疗辅助缓解。
3、子宫发育异常
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宫颈管狭窄等解剖结构异常易造成经血排出受阻。患者常见经期第一天疼痛剧烈,可能合并恶心呕吐。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严重者可考虑宫颈扩张术,日常可尝试膝胸卧位改善子宫位置。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侵袭盆腔器官时引发继发性痛经,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并放射至腰背部。典型症状包括性交痛、不孕,腹腔镜检查为金标准。治疗需使用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必要时行病灶切除术。
5、盆腔炎性疾病
衣原体或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症可导致经期盆腔充血加重。患者多有白带异常史,疼痛贯穿整个经期。需规范使用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甲硝唑阴道凝胶等抗感染治疗,配合超短波物理疗法促进炎症吸收。
痛经患者日常应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及生冷饮食,保持腹部保暖。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若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异常出血需及时就诊。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原发性痛经可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