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术后堵塞怎么办
PICC置管术后堵塞可通过调整导管位置、药物溶栓、导管冲洗、导管更换、手术取管等方式处理。PICC置管堵塞通常与导管扭曲、血栓形成、药物沉淀、导管尖端移位、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
1、调整导管位置
导管位置异常可能导致堵塞,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若导管尖端移位或扭曲,可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导管位置。调整后需确认回血通畅,避免强行推注液体导致血管损伤。操作需由专业护士或医生完成,调整后需重新固定导管并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肿胀。
2、药物溶栓
血栓性堵塞可遵医嘱使用尿激酶注射液、阿替普酶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等溶栓药物。药物需经导管缓慢注入并保留一段时间,溶解血栓后需回抽确认通畅性。溶栓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溶栓失败需考虑其他处理方式,不可重复多次给药。
3、导管冲洗
药物沉淀或血液回流导致的部分堵塞可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使用10毫升注射器以推停推方式冲洗导管,避免暴力冲管导致导管破裂。冲洗后需评估液体输注速度,若仍不通畅需结合其他处理措施。日常维护中应规范冲封管操作,使用正压封管技术预防堵塞。
4、导管更换
严重堵塞或导管破损时需考虑更换新导管。更换前需评估血管条件,选择对侧肢体或不同穿刺部位重新置管。原导管需在影像引导下安全拔除,避免血栓脱落。新导管置入后需确认位置正确并测试通畅性,同时加强固定减少移位风险。
5、手术取管
导管断裂或嵌顿需通过介入手术或血管外科手术取出。导管残留可能导致血栓或感染,需通过DSA或超声定位后由专科医生处理。手术取管后需加压包扎穿刺点,监测有无血肿形成。后续治疗需评估是否需要重新建立静脉通路。
PICC置管术后应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避免提重物或剧烈活动导致导管移位。每日观察导管回血情况,发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局部肿胀需及时就医。维护期间需定期冲管,避免同时输注不相容药物。长期置管患者应加强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医护人员操作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冲封管流程以预防堵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