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这些原因会导致孩子低血糖
孩子低血糖可能由遗传代谢异常、饮食不规律、剧烈运动、胰岛素分泌异常、肝脏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规律作息、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低血糖通常表现为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悸、意识模糊等症状。
1、遗传代谢异常
部分儿童因遗传性糖原累积病、脂肪酸氧化障碍等先天代谢缺陷,导致葡萄糖生成或利用异常。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血糖,家长需遵医嘱使用胰高血糖素鼻用粉雾剂或口服葡萄糖溶液应急,日常需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
2、饮食不规律
长时间未进食、挑食偏食或早餐缺失会使血糖来源不足。学龄期儿童因课业压力可能错过正餐,家长需准备便携零食如全麦饼干、坚果等,每3-4小时补充一次。出现冷汗、手抖等早期症状时,立即给予15克含糖食品如果汁、蜂蜜等。
3、剧烈运动
高强度体育活动会加速糖原消耗,特别是游泳、足球等持续运动。建议运动前1小时食用香蕉、燕麦等缓释碳水,运动中每30分钟补充运动饮料50-100毫升。若运动后出现嗜睡、烦躁,需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或服用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
4、胰岛素分泌异常
胰岛细胞增生症或胰岛素瘤会导致胰岛素过量释放,引发餐后反应性低血糖。这类患儿需限制精制糖摄入,采用少食多餐模式,必要时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控制胰岛素分泌。家长需记录发作时间与饮食关联,为诊断提供依据。
5、肝脏疾病
肝炎、肝糖原贮积症等肝脏病变会影响糖异生能力。此类患儿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家长需在睡前提供玉米淀粉糊等缓释食物。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联苯双酯滴丸保护肝细胞,配合葡醛内酯片促进糖原合成。
家长应在家中备妥血糖仪和快速升糖食品,避免孩子单独外出。日常饮食需保证每餐包含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搭配糙米、红薯等复合碳水。定期进行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检测,排除器质性疾病。若孩子频繁出现晨起头痛或进食后症状无改善,须及时至儿科内分泌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