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与溶血性贫血如何区分
血友病与溶血性贫血可通过病因、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区分。血友病是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加速引起的贫血性疾病。
1、病因差异
血友病主要由F8或F9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溶血性贫血病因包括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获得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药物等。两者发病机制无重叠。
2、临床表现
血友病以自发性关节肌肉出血为特征,表现为关节肿胀、皮下血肿,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溶血性贫血典型症状为贫血相关表现如苍白乏力,伴随黄疸、浓茶色尿等溶血特征,无异常出血倾向。
3、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明确分型。溶血性贫血实验室特征为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间接胆红素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Coombs试验可鉴别免疫性溶血。
4、治疗原则
血友病需终身替代治疗,使用凝血因子浓缩剂如人凝血因子Ⅷ、重组人凝血因子Ⅸ预防出血。溶血性贫血需针对病因治疗,免疫性溶血采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遗传性溶血严重时需脾切除术。
5、遗传咨询
血友病有明确家族遗传史,女性携带者需进行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多数溶血性贫血为散发病例,但遗传性溶血需筛查家族成员,建议婚前进行基因检测咨询。
两类疾病均需定期随访监测,血友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溶血性贫血患者需预防感染。出现急性出血或重度贫血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补充营养,保持适度活动量,严格遵医嘱用药或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