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胃炎是什么意思
慢性活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存在炎症反应且处于持续活动状态的疾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该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并诱发持续炎症。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灼痛、口臭等症状。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根除细菌后炎症活动性可逐渐缓解。
2、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导致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此类患者常见夜间上腹痛、黑便等表现。治疗需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保护胃黏膜。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障碍者。典型症状为呕吐胆汁样液体、胸骨后烧灼感。治疗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胆汁酸,或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
4、自身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体部黏膜萎缩和炎症活动,常伴恶性贫血。胃镜检查可见黏膜苍白、血管显露。治疗需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必要时使用泼尼松片控制免疫反应。
5、饮食不当
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食品或进食不规律可加重胃黏膜损伤。这类患者多存在上腹闷胀、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改善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增加山药、南瓜等健脾养胃食材。
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日常需避免烟酒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若出现呕血、体重骤降等预警症状应及时胃镜检查。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黏膜修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时应严格遵循消化科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