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出血倾向、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和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可因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多种原因诱发。
1、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注射部位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倾向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1注射液等药物改善凝血功能。
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肢端发绀,尿量减少等。微循环障碍与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血压下降等表现。需及时纠正原发病因,必要时进行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3、器官功能障碍
器官功能障碍可累及多个系统,常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呼吸窘迫、意识障碍等。器官功能障碍与微血栓形成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氧合指数下降等实验室指标异常。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4、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表现为黄疸、血红蛋白尿、乏力等。溶血性贫血与微血管病性溶血有关,红细胞在通过部分阻塞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等。治疗需控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展,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5、休克
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意识模糊等。休克与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表现。需积极液体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治疗原发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铁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菠菜等,有助于改善贫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和受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倾向变化,一旦出现意识改变或大出血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