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烧伤起泡怎么处理 烧伤起泡的正确处理方法介绍
轻度烧伤起泡可通过冷水冲洗、消毒处理、保护水泡、药物涂抹、定期换药等方式处理。烧伤起泡通常由高温烫伤、化学灼伤、电击伤、辐射伤、摩擦伤等原因引起。
1、冷水冲洗
烧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患处15-20分钟,有助于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组织损伤。水温控制在15-25摄氏度为宜,避免使用冰水直接接触皮肤。冲洗时水流压力不宜过大,防止水泡破裂。若烧伤面积较大或位于特殊部位如面部,可改用冷湿毛巾敷贴。
2、消毒处理
冲洗后用碘伏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洁创面,消毒范围应超过水泡边缘2厘米。操作时使用无菌棉签从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擦拭,避免来回涂抹。消毒后待其自然干燥,不要用纸巾或毛巾擦拭。若水泡已破溃,需清除游离表皮后再消毒。
3、保护水泡
完整的水泡具有保护创面作用,直径小于2厘米的水泡不建议自行刺破。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后包扎,纱布厚度以吸收渗液为宜。每日观察水泡变化,若出现浑浊、增大或周围红肿,应及时就医。水泡自然吸收通常需要3-5天,期间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摩擦。
4、药物涂抹
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湿润烧伤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药物。磺胺嘧啶银乳膏适用于预防感染,每日薄涂1-2次。湿润烧伤膏能促进创面愈合,使用时保持药物覆盖创面。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需冷藏保存,涂抹后无需包扎。
5、定期换药
未感染创面每1-2天更换敷料,感染创面需每日换药。换药前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再揭除,减少疼痛和损伤。观察创面有无脓性分泌物、异味或周围皮肤发红发热等感染征象。换药后保持包扎松紧适度,手指、关节等活动部位需用网状绷带固定。
烧伤后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创面。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间避免日光直射创面,外出时使用物理防晒。若出现发热、创面剧烈疼痛或渗液增多,提示可能继发感染,须立即就医。日常接触高温物品时需做好防护,厨房操作建议佩戴隔热手套。